将至五羊先寄伯达仲豫二兄
人皆有离别,我别不忍道。
惟应付梦幻,事已共一笑。
忆昔与仲别,秦淮汇秋潦。
相望一叶舟,目断飞鸿杳。
伯兄阳羡来,万里逾烟峤。
未温白鹤席,已饯罗浮晓。
江边空忍泪,我亦肝肠绕。
崎岖七年中,云海用浩渺。
岂知羌村晚,惊拜杜陵老。
干戈虽事异,欢喜动夷獠。
山川旧凄惨,云物今清好。
不似玄都桃,秋风不堪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每个人都会有离别,我面对别离难以启齿。
只能寄托于梦境,曾经的往事已经化作一笑而过。
回忆过去和朋友的离别,我们曾相聚在秦淮河畔共度秋天。
望着彼此乘坐的小舟,视线消失在远处的飞鸿。
我的大哥从阳羡赶来,穿越万里的烟雾山岭。
还没来得及品尝欢聚的白鹤宴,就已经在罗浮晓送别他。
江边的离别让人流泪,我也心如刀绞。
七年间历经曲折,我们在云海间漫游。
没想到在这羌村的夜晚,竟然惊喜地拜访了杜甫这位诗坛前辈。
虽然战争和政治之事各有不同,但百姓的欢喜之情却触动了我们的心弦。
曾经令人忧伤的山川风光如今也变得清丽美好。
不像那玄都观中的桃花,秋风拂过便消散无踪。
去完善
释义
1. 五羊:古代广州的别称,因有五仙人骑五色羊降于楚庭而得名。这里指代广州。
2. 伯达、仲豫:分别是作者的长兄和次兄。
3. 离别:分离和告别。
4. 不忍道:难以启齿。
5. 应付:应对,忍受。
6. 梦幻:梦境和现实。
7. 一笑:形容一种轻松的心情。
8. 秦淮:南京的秦淮河。
9. 汇:聚集。
10. 秋潦:秋季降水过多。
11. 相望:互相遥望。
12. 目断:望眼欲穿。
13. 飞鸿杳:鸿雁消失在天际。
14. 伯兄:指长兄。
15. 阳羡:今江苏宜兴。
16. 烟峤:烟雾缭绕的山岭。
17. 白鹤席:喻指离别的场景。
18. 饯:送别。
19. 罗浮:山名,位于广东增城。
20. 肝肠绕:心情郁结。
21. 七年中:指作者离开南京七年后。
22. 云海:云雾笼罩的山海景象。
23. 羌村:古羌族居住地。
24. 杜陵老:杜甫的尊称。
25. 干戈:战争。
26. 夷獠:少数民族。
27. 凄惨:令人悲伤的景象。
28. 云物:云彩和风物。
29. 不似:不像。
30. 玄都:传说中的仙境。
31. 秋风不堪扫:表示桃花凋谢的场景。
去完善
赏析
《将至五羊先寄伯达仲豫二兄》是宋代诗人苏过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在即将与亲人分离时的心情和感慨。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的离别之情和对过去的回忆,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待。
首先,诗人通过对比他人的离别和自己离别的不同,表达了对离别的不忍和痛苦。这种情感在诗的开篇就表现得十分强烈,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接下来,诗人通过回忆与朋友的分别情景,进一步强调了离别的不舍和无奈。在描述与伯兄和仲兄的离别时,诗人采用了空间转换的手法,将他们的离别场景分别描绘在秦淮河畔和阳羡之地,使得诗歌更具画面感。
随后,诗人通过描绘自己与亲友的相聚、别离以及对未来的期待,表达了他们对重逢的热切盼望。在描写与伯兄的相会时,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之远和相逢之难。在描述与仲兄的告别时,诗人则通过对“秋水”、“飞鸿”等景物的刻画,展现了别离的凄凉和孤独。
最后,诗人通过对故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虽然前路充满艰辛和挑战,但诗人坚信他们终究会再次相聚,共度美好时光。这首诗歌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共鸣和感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将至五羊先寄伯达仲豫二兄》是北宋诗人苏过的一首抒怀诗。这首诗创作于绍圣四年(1097年),时年苏过58岁。在这期间,他的人生经历了不少波折。先是父亲苏轼因党争被贬谪岭南,随后他本人也受到牵连,先后被调任多处地方官职。此次赴任广东提举市舶司,即将抵达五羊城(今广州)之前,心怀感慨之余写下此诗。
在北宋时期,五羊地区虽然远离中原文化圈,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洋贸易优势而繁荣发展。当时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逐渐加深,不少文人墨客南下探访这一“南蛮之地”,使得当地文化艺术得到发展。然而,由于地理、气候等因素的阻隔,许多人对南方仍存有一定的偏见与疑虑。苏过此行既有担负国家重托的使命,也有为实现个人抱负的希冀。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故乡及亲人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未知旅程的期待与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