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薛端公赴右蜀均输兼呈司理刘大著二首
旌旆悠悠出陕时,白头人送倍依依。
蜀川尚忆蒲芦政,蛮洞先惊獬豸威。
祖席香浓花未老,行厨味简筍初肥。
公馀若存相如赋,郫县梅仙好发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飘扬的旗帜缓缓地离开陕州地区,白发苍苍的老人们为离别感到格外伤心。在四川还清晰地记得那推广桑麻之政的场景,而在南方的山洞中,百姓更是早早地感受到了正直官员的威严。饯别的宴席上,花香浓郁而花朵尚未凋谢,简单的食品美味可口,竹笋刚刚变得丰满。公务之余,如果您还能想起司马相如的美妙辞章,那么郫县的梅花仙子会更加出色地展现自己的风采。
去完善
释义
1. 旗:这里指古代官吏出行时的仪仗。
2. 白头人:这里指送行的人。
3. 依依:形容分离时的心情。
4. 蒲芦政:比喻清廉的政治。
5. 蛮洞:指四川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
6. 獬豸: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能分辨是非曲直,这里用来形容薛端公正直无私的形象。
7. 祖席:指饯别的宴席。
8. 花香:指鲜花的香气。
9. 筍:竹笋。
10. 行厨:随行厨师。
11. 味简:味道简单。
12. 肥:鲜嫩。
13. 公餘:指公务之余。
14. 相如赋:指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15. 郫县:古县名,位于今四川省郫县。
16. 梅仙:指梅花仙人,这里代指刘大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复杂情感和对其职务的期许。诗中提到的“蜀川”和“蛮洞”分别代表了友人的上任之地——四川。四川是一个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地区,故诗人寄语友人不要忘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民情。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友人在职位上展现出清廉正直形象的信心。“花香”、“筍肥”等词描绘了当地的自然美景,也为诗人的离别之情增添了一份美好的寄托。而最后一句中的“郫县梅仙”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能够在公务之余,以文学才华点缀生活,与当地人共享文化的乐趣。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将离愁别绪和祝愿之情巧妙地融为一体。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诗人魏野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创作了《送薛端公赴右蜀均输兼呈司理刘大著二首》。
在这段时间里,魏野生活困苦,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他后来以“穷则独善其身”为原则,选择隐居山林,过着隐逸的生活。他的诗歌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田园生活,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在魏野创作这首诗的时间段内,北宋正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自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以来,国家逐渐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然而,随着官僚腐败、土地兼并等问题日益严重,社会矛盾也逐渐激化。在此背景下,魏野的诗歌作品中流露出对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