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三兄出宰常山
官次淹时久,才华应世须。
及瓜逢六月,行李过三衢。
迓吏江边少,赍装驿外都。
潮经渔浦夜,樯泊富阳晡。
柳障飞云合,花溪落照孤。
别情初岛溆,行色半菰蒲。
后日思家否,兼旬到县无。
衙新夸彩栋,俗厚省鸣枹。
陆走通闽蜀,川浮赴越吴。
往来纷鴈鹜,富贵几金珠。
故老知名父,诸公拜画图。
琴声追旧宓,谣咏溢今苏。
驯听桑间雉,欢瞻屋上乌。
源流从孔氏,操履是颜徒。
卓鲁方如许,龚黄盍念夫。
吾侪甘龃龉,仕路不崎岖。
霜叶看青绶,秋蓬类白须。
但令民若子,何恤吏如奴。
宰相曾传业,郎官此问途。
入朝端继轨,负郭款营租。
女大宜招婿,儿单切教渠。
箕裘绵代远,门户更谁扶。
乃伯偏怜我,尊兄况友于。
中年嗟契阔,少小事差殊。
木拱人难作,庭怀鲤共趋。
鹏程方衮衮,愚意独区区。
日者门关隔,兹行郡国迂。
吟风谁属和,饮月欠相呼。
一室甘岑寂,回舟思鬰纡。
傥归存懒拙,应与钓耕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职位经过漫长等待,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在世上。等到瓜熟的季节,打包行李离开家乡。在江边迎接的官员很少,行李都在驿站外整齐摆放。乘船渡过夜晚的渔浦,在富阳下午的阳光下停泊船只。柳荫中云气飞散,花在溪流旁独自落下。别离的情怀在岛边丛生,行程的影像伴随蒹葭摇曳。预计之后的日子里会想念家乡,大约十多天后可以到达县城。新的县衙装修得华丽而气派,当地的民俗醇厚无须敲响鸣鼓。与闽蜀等地相通的道路方便行走,用船只就能到达越吴地区。沿途行人络绎不绝,有时也会见到富贵人家的子女。当地的名士都知道父亲的名声,一些有地位的人也在拜访父亲的画作。琴声悠扬如同昔日美好的时光,民间的歌谣唱诵充满现在的热情。在桑树之间聆听悦耳的声音,在屋脊之上观赏欢快的鸟儿。儒家的思想一直是追求的目标,颜渊的品行也始终是学习的榜样。卓越的政绩堪称典范,龚黄的事迹也应该被铭记。我们这些人为能走到这一步感到自豪,虽然仕途未必一路平坦。霜叶仿佛是绿色的绶带,秋天的蒲公英则像雪白的胡须。只要能让百姓得到善待,何必担忧手下对待百姓是否过于严苛。宰相曾经传授给我事业的心得,郎官的位子是我奋斗的目标。准备入朝成为皇上的左膀右臂,城郊的田产也要有人照料。女儿长大了该为她找个好归宿,儿子孤单也需要有人陪伴他。家族的基业需要代代传承,家庭的重担还需要有人去承担。我的舅舅特别疼爱我,哥哥更是关爱有加。回忆我们曾经的经历有些辛酸,小时候的事情难以忘怀。那幅拱手的画像让我感叹不已,院子的池塘里鲤鱼一起游动。前程似锦让人感叹不已,我个人的想法仍感欠缺。那天道不明相隔千里,这次出行需要走遍各个州郡。我想要找到共鸣的诗句,月夜的微醺还没有人分享。这小屋虽小倒也宁静,回到船上思绪纷繁复杂。如果以后回来我希望做一个懒散而真诚的人,也许会选择钓鱼或者耕种来度过余生。
去完善
释义
1. 官次淹时久:官次,指官员的职位;淹时久,指长时间未被起用或升任。
2. 及瓜逢六月:及瓜,指官员任期已满;逢六月,指正值夏天时节。
3. 行李过三衢:行李,出行的人;过三衢,经过三衢山。
4. 迓吏江边少:迓吏,迎接官员的下属;江边少,江边人烟稀少。
5. 赍装驿外都:赍装,携带行李;驿外都,在驿站附近停歇。
6. 潮经渔浦夜:潮经,江潮经过;渔浦夜,渔村夜晚。
7. 樯泊富阳晡:樯泊,船停靠在岸边;富阳晡,富春江傍晚时分。
8. 柳障飞云合:柳障,柳树形成的屏障;飞云合,天空中的云朵飘荡汇聚。
9. 花溪落照孤:花溪,鲜花盛开的小溪;落照孤,夕阳照耀下的景色显得孤独。
10. 别情初岛溆:别情,离别的情感;岛溆,小岛和水边。
11. 行色半菰蒲:行色,出发时的气氛;菰蒲,长在水边的植物。
12. 衙新夸彩栋:衙新,新建的县衙;夸彩栋,称赞县衙建筑的华丽。
13. 俗厚省鸣枹:俗厚,当地风俗淳厚;省鸣枹,不需要经常敲击鼓槌来维持秩序。
14. 陆走通闽蜀:陆走,步行;通闽蜀,通往福建和四川的路。
15. 川浮赴越吴:川浮,乘船顺水而下;赴越吴,前往江浙地区。
16. 雁鹜,大雁和水鸭,比喻官员和群众。
17. 金珠,黄金和美玉,比喻财富。
18. 颜徒,颜渊的学生,这里指品德高尚的人。
19. 卓鲁,汉代两位著名良吏卓茂和鲁恭,这里指好的地方官。
20. 龚黄,东汉两位著名良吏龚遂和黄霸,这里指好的地方官。
21. 龃龉,形容人的意见不合。
22. 青绶,古代官员的官印挂在青色丝带上,这里代指做官。
23. 白须,老人白胡子,这里代指年老。
24. 宰相曾传业,郎官此问途:宰相,朝廷最高官员;郎官,尚书省的官员。
25. 端继轨,沿着正确的道路继承事业。
26. 女大宜招婿,儿单切教渠:招婿,招赘女婿;教渠,教导儿子。
27. 箕裘绵代远,门户更谁扶:箕裘,家业;门户,家庭地位;扶,扶持。
28. 木拱人难作,庭怀鲤共趋:木拱,木头搭建的门框;庭怀鲤,庭院里的鲤鱼。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送三兄出宰常山”,是诗人送他的哥哥出任常山县的知县而作的。首联点明其哥哥在任时间很长,已经充分展现了才华以应对世事。接下来六句通过描绘沿途的风景、江边的迎吏、驿外的装船等场景,呈现出送别之际的情谊。颔联、颈联以及尾联的前四句主要描绘了哥哥上任途中所见的景致,以及在日后为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关注的问题。尾联的剩余部分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哥哥未来的期许,以及他自身的坚守和对家乡的思念。全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兄弟情深,又强调了治世为民的宗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三兄出宰常山》是南宋诗人苏泂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88年,当时南宋正处于金国入侵的战乱时期,国土分裂,民生疾苦。
在这一特殊时期,苏泂的家族也因战乱而流离失所,他的三位兄弟分别担任不同的官职,为国家尽忠职守。其中三兄即将出任常山县令,离家赴任,苏泂以此诗相赠,表达对兄长的关爱和支持。
在这首诗中,苏泂表达了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兄弟的深厚感情。他期望三兄在任职期间能够体恤民情,关心百姓,为国家分忧解难。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战乱时期的忧虑和无奈,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