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客言刘樗翁事

标题包含
客言刘樗翁事
俗薄名难盛,人穷迹易危。 从来天下士,不计里中儿。 隠玉看虹气,坚松任蠹枝。 相知不相识,况又不相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戴表元(1244年-1310年),字帅初,一字曾伯,号剡源先生,奉化人。元代文学家、诗人。 戴表元出生于南宋末年,年轻时即以文才闻名乡里。他曾在临安(今杭州)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南宋灭亡后,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通俗的名声难以繁荣,贫贱的人容易遭遇危险。 自古以来,天下的杰出之士,都不会计较乡里的庸碌之辈。 像是隐藏的美玉观赏彩虹般的风范,坚韧的松树承受虫蛀般的枝杈。 知心的朋友即使未曾谋面也能心灵相通,更何况那些不相干的人呢?
去完善
释义
1. "俗薄":指风气低下、道德水准不高。 2. "名难盛":指名声难以显赫。 3. "人穷":指处境困顿。 4. "迹易危":指行为容易受到指责。 5. "从来":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如此。 6. "天下士":指有才华的读书人。 7. "里中儿":指乡里的无知之辈。 8. "隠玉":比喻人才被埋没。 9. "虹气":彩虹般的光芒,这里指才情横溢。 10. "坚松":指坚定的信念。 11. "任蠹枝":任凭蛀虫啃噬树干,这里表示无所畏惧。 12. "相知不相识":指原本互相了解的人后来变得陌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世俗风气、人生哲理以及个人际遇的深刻理解。“俗薄名难盛,人穷迹易危”,揭示了社会现实:世风日下,名声难以流传;人在困境中,行为容易受到指责。然而,诗人在接下来的两句中提出了坚定的信念:“从来天下士,不计里中儿。”即真正的贤能之士并不在意世俗的毁誉,他们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在接下来的两联中,诗人通过比喻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隠玉看虹气,坚松任蠹枝。”诗人将自己比作深藏不露的美玉,尽管表面看似普通,但却蕴含着非凡的价值;又如坚韧不拔的松树,任凭蛀虫侵蚀,依然屹立不倒。这些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才能和品性的自信与坚守。 最后两句则充满了感慨:“相知不相识,况又不相知。”意指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有共同志趣的人,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互不相识;而那些未曾谋面、没有共同语言的人,就更加难以理解彼此了。这里,诗人既表达了对知己的渴望,又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戴表元(1244-1310)是宋末元初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这首《客言刘樗翁事》写于宋元交替时期,以刘樗翁为题材,展现了作者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和对故国的眷恋之情。 在南宋末年,外忧内患,社会动荡不安。面对这一局面,戴表元自觉无力回天,于是他选择投身文学创作,以文字表达自己对现实的关注和忧虑。在这首《客言刘樗翁事》中,他以刘樗翁的生平事迹为引子,抒发了自己身处乱世、怀念往昔的感慨。 刘樗翁,原名刘禹锡,因隐居山林而自号“樗翁”,是宋朝的一位隐士。他在世时,曾有过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最终选择了归隐山林,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戴表元通过讲述刘樗翁的故事,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戴表元对故乡的热爱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在这个时代,南宋朝廷腐败无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戴表元通过对刘樗翁故事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