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秋日书怀

标题包含
秋日书怀
凉风起天末,何物动人愁。 一室关河暮,三年草木秋。 高文谁吊屈,晚节漫依刘。 独怪瀼西叟,巴江得久留。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舜民,字芸叟,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洲渔父。北宋文学家、诗人,与苏轼、黄庭坚等大家都有交往。 他生于宋仁宗时期,具体生年不详。他的家族世代为官,家境富裕。张舜民年轻时曾游学四方,广泛结交名士,学识渊博...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凉爽的秋风从远方吹来,什么事物能引发人们的忧愁呢? 夜幕降临,一间房间仿佛关上了一道河流;时光流转,三年的光阴就像草木的秋天。 谁会通过美好的文章悼念屈原?晚年只能随意地依靠刘姓的人。 只奇怪瀼西的老者,怎么能够在巴江长久停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风起天末:形容风吹拂而来,渐渐远行。 2. 何物动人愁:指秋风让诗人产生哀愁情绪。 3. 一室关河暮:喻指诗人孤独地生活在一个四面环水的地方。 4. 三年草木秋:指度过了三年的秋天时光。 5. 高文谁吊屈:谁在为屈原创作的诗文哀思悼念。 6. 晚节漫依刘:表示诗人晚年时期效法刘向的人生态度。 7. 独怪瀼西叟:奇怪的是这位瀼西的老者。 8. 巴江得久留:能在巴江边长久停留。
去完善
赏析
首联:起句“凉风起天末”的“起”字为动中寓静,以“凉风”表达秋天的来临,秋天的气息如风行于无形之中。而在“风起天末”之后紧接“何物动人愁”,构成跌宕回环的美感,诗意萦绕心头,使人不能不生出深深的哀愁。 颔联:“一室关河暮,三年草木秋。”运用的是静景、动景相结合的描绘手法。一个是对关河(指遥远的地方)的描写,另一个是描述自然界的植物在秋天里的状态,一动一静,恰如现实世界中的生活场景,人在心中勾画出这美丽的景象,引发了诗人的感概和叹息。 颈联:“高文谁吊屈,晚节漫依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上联“高文谁吊屈”可理解为以屈原的文章寄托其思想情操,表现出他对屈原崇高人格的敬佩。而下联的“晚节漫依刘”则是诗人以退隐的心态来嘲讽世俗名利场的无情和无义,表示要仿效刘伶那样超脱世俗纷扰,守得住人生的晚节。 尾联:“独怪瀼西叟,巴江得久留。”诗人以自己为例,告诫人们不要过分留恋尘世繁华,应该及早准备,以便在困境到来时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与尊严。 综上,本诗借咏史之迹,抒发了诗人渴望归隐的心绪和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也通过对比突出了现实社会的纷繁复杂,批判了那种只看重世俗名利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日书怀》是宋代文学家张舜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末期,即公元960-1127年之间。在张舜民生活的时期,北宋政权逐渐衰落,社会矛盾激化,民间疾苦重重,而朝廷却无计可施。在此背景下,张舜民以诗为武器,揭露时弊,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张舜民亲身经历了北宋末期的战乱与流离失所。他曾因参加抗击西夏的战争而被俘,后来虽然得以释还,但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与百姓的苦难。这些经历使他深感忧虑,亦使他更加坚定地关注民生,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传达出民众的心声。 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军事虚弱的现象愈发严重,使得国家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与此同时,农民起义爆发,使得原本就衰败的国家形势更加严峻。然而,当时的统治者却未能正视问题,依然沉湎于奢侈享乐,忽视了民生疾苦。在这种情形下,张舜民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诗歌之中,通过描绘秋日的萧条景象,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百姓困苦生活的同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