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箍桶颂

标题包含
箍桶颂
有漏教无漏,如何水泄通。 既能圆密了,内外一真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为您提供关于"陈楠"的详细信息。因为"陈楠"是一个常见的名字,可能有许多人都叫这个名字,而且他们的生平事迹各不相同。如果您能提供更多关于您所提到的"陈楠"的具体信息(例如:职业、地区等)...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有漏洞的教育存在缺失,要如何让知识像水流一样畅通无阻?如果能做到既圆满又紧密无漏,那么内在与外在就都达到了真空的境界。
去完善
释义
1. 箍桶颂:是一首描绘工匠劳动的诗,作者为陈楠。该诗讲述箍桶工手艺高超,能使漏水桶修復完好,喻指人若能悟透佛法就能达到身心内外皆空。 2. 有漏教无漏:"有漏"意为有烦恼,此处的"教"指的是教诲、教育;"无漏"指没有烦恼,是佛教的一种境界。整句话的意思是:在有烦恼的教育中寻求无烦恼的方法。 3. 如何水泄通:指如何把水桶修补得滴水不漏。 4. 圆密:完美、周密的意思。 5. 真空:道家哲学概念,这里比喻身心皆空的无烦恼境地。
去完善
赏析
《箍桶颂》是唐代诗人陈楠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歌以箍桶这一日常生活中的物件为象征,寓意佛教教义中的“有漏”与“无漏”。首先,从字面上看,箍桶是将零散的木条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容器。这与佛教中有漏、无漏的概念相对应。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生灭变化,称为“有漏”;而达到解脱轮回的境地,称为“无漏”。因此,箍桶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从有漏到无漏的修行过程。 诗中“如何水泄通”一句,意指箍桶工艺中需要将木板之间的缝隙完全密封,以达到盛水的目的。这里,诗人巧妙地将修行过程中的“无漏”概念融入其中,强调只有真正做到无漏,才能达到内心的清静。最后两句“既能圆密了,内外一真空”则是对修行成功的描述,意味着通过努力修行,实现内外的统一,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解脱。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箍桶这一日常事物的描绘,寓情于物,传达出深刻的宗教哲理,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修行的积极态度和坚定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箍桶颂》是宋代诗人陈楠所创作的一首赞美劳动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朝(960-1279年),此时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各种技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 陈楠作为南宋的一位文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挫折。他在年轻时曾担任地方官员,但因不满当时官僚腐化的风气而辞官回乡。在家乡,陈楠开始关注民间的疾苦,并对劳动者的辛勤劳作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到了箍桶这一行业,并为其精湛的技艺和高尚的品格所感动,因此写下了这首《箍桶颂》。 在宋代,手工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木器制造业,如家具、桶类等,需求量极大。箍桶作为一种木器制作技术,需要非常高的技艺才能完成。诗中,陈楠通过对箍桶匠人的赞美,表达了对手工艺人的尊重和对劳动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