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禹弼同游滕王园池之韵 其三
标的强宗两鬓华,不令身后到牛车。
武陵溪上人何在,流水声中看落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壮年的他已生白发,未曾想过死后只能乘坐简陋的车。如今在武陵溪边的人去哪了?只听流水声中感受落花的美丽。
去完善
释义
1. 标 的:指目标和目的。这里可以理解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2. 强宗:豪门大族。这里指的是禹弼。
3. 两鬓华:形容年老的样子。这里指黄裳和禹弼两人已经年老了。
4. 牛车:古代一种简陋的交通工具,常用来比喻身份地位低微的人。这里表示不希望死后被人遗忘或轻视。
5. 武陵溪上: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源,喻指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6. 人何在:问的是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渔人。
7. 流水声中看落花:描述在流水声中欣赏落花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人生的感慨。
去完善
赏析
《次禹弼同游滕王园池之韵 其三》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游览滕王园池时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对标和强宗的描述,表达了对武陵溪上人的怀念之情。诗歌中,“标的强宗两鬓华”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感慨。而“不令身后到牛车”则意味着诗人希望自己能在生前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是在身后才被人所知。
接下来,诗人通过“武陵溪上人何在”的发问,表达了对武陵溪上人的怀念之情。这里的“武陵溪上人”指的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渔夫。诗人以这个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使人陷入对武陵溪上人的怀念之中。最后,“流水声中看落花”这一句描绘了诗人在聆听水流声的同时,看着花瓣飘落的美景。这里的“流水声”和“落花”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的春天,黄裳作为滕王府的宾客,与禹弼一同游览了滕王园池。此时的黄裳已年逾古稀,而禹弼正值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两人在池畔亭台相聚,欣赏着湖光山色,抒发胸臆,共同写下了五首《次禹弼同游滕王园池之韵》。
这段时期,黄裳正处于退休赋闲的生活状态。他早年曾历任显要职务,但后因性格耿直、不善权谋而屡遭排挤,最后辞官回乡,开始了潜心著述、讲学授徒的生活。他的这一人生际遇,使他对功名利禄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使得他在诗作中表现出了超脱世俗的思想境界。
北宋中期,政治局势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滕王园池是当时皇室贵族的园林胜地,象征着皇权的富丽堂皇和皇家文化的兴盛。然而,黄裳作为一个士人,对这种繁华景象却怀有清醒的认识,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治理的忧虑。这种关注现实的精神,体现了他与时代的紧密联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