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官邸狭窄困终年,野外清新迎曙光。
杨柳依依传和风,青山淡雅宽我心。
树荫下随意休憩,沿溪边来回漫步。
细雨润泽芳草园,春鸠啼鸣在何处?
乐于幽静心意切,循事匆匆尚匆忙。
最终结束这间屋,敬慕陶潜或许能。

去完善
释义
《东郊》韦应物
1. 吏舍:指官吏办公的地方。
2. 跼:拘束、局促。
3. 终年:全年。
4. 旷清曙:在清新的晨光中感到宽旷。
5. 和风:温和的风。
6. 澹:同“淡”,使……淡化。
7. 吾虑:我的忧虑。
8. 依丛:靠着丛林。
9. 适自憩:恰好可以休息。
10. 缘涧:沿着山涧。
11. 还复去:来回往返。
12. 微雨:小雨。
13. 霭:笼罩。
14. 芳原:花香的原野。
15. 春鸠:春天的斑鸠。
16. 鸣何处:在哪里叫唤。
17. 乐幽心:喜欢宁静的心情。
18. 屡止:屡次停下来。
19. 遵事:按照事情发展。
20. 犹遽:仍然匆忙。
21. 终罢斯结庐:最后还是要在这里建立住所。
22. 慕陶:仰慕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23. 直可庶:差不多可以实现。

去完善
赏析
《东郊》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清晨出郊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中的“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和景色,使人心旷神怡。诗人通过观察大自然的美好,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东郊》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此时的韦应物正担任滁州刺史。在这之前,他曾担任过苏州刺史,但因在处理水灾问题上犯下错误,被朝廷降为滁州刺史。这一人生际遇使得韦应物在心态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原先的志得意满转变为更加关注民间疾苦,也因此使他的诗歌创作呈现出更加深沉、悲悯的特点。
与此同时,唐代中期的社会政治状况也相当复杂。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问题一直困扰着唐朝中央政府,局势动荡不安。尤其是韦应物所处的建中时期,皇帝李适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却引发了朱泚叛乱,唐德宗被迫西逃。这些都为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时代背景素材,使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因此,在《东郊》一诗中,韦应物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关注和同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矛盾。这也正是他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