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云顶庵峡口倚杖说偈
雪梯陟云顶,来寻坏衲师。
破峡水一脉,挂松月半规。
疏旷麋鹿性,厌饫丘壑姿。
眷言携不去,迟立倚筇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沿着雪中的阶梯爬上云端的山顶,去寻找那身披破旧僧袍的僧人。
水流穿过破碎的山峡,如同一条血脉;月亮挂在松树上空,如一轮半月。
我的心性宁静旷达,似麋鹿一般;我对山水景色已厌倦满足,如见惯了山丘沟壑。
遗憾的是无法带上它们一起前行,我拄着拐杖慢慢站立。
去完善
释义
1. 云顶庵:位于山顶的寺庙。
2. 峡口:峡谷的入口。
3. 倚杖说偈:指站在那里用禅杖讲话。
4. 雪梯:指覆盖着雪的山梯。
5. 坏衲师:形容僧侣穿着破旧的衣服。
6. 破峡水:穿过峡谷的水流。
7. 一脉:一条水流。
8. 挂松月半规:月亮挂在松树梢头,显得半个圆。
9. 疏旷:疏离旷达。
10. 麋鹿性:麋鹿悠闲自得的性格。
11. 厌饫:满足于。
12. 丘壑姿:指山川风光的形态。
13. 眷言:依恋不舍。
14. 携不去:无法带走。
15. 迟立:慢慢站立。
16. 倚筇枝:靠在竹杖上。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僧释正觉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登上山顶,来到破峡口处的云顶庵,寻找他的师傅。破峡的水在诗中仅以“一脉”描述,却给读者展现了幽深静谧的画面;而松树上挂着半圆的月亮,增添了诗的恬静之美。诗人感慨于山水的淡泊与宁静,表达了自身对世俗的厌恶和超脱尘世的意愿。全诗描绘了登高望远、静心凝神的境界,充满了诗人的禅意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云顶庵峡口倚杖说偈》是宋代诗人释正觉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时间不详。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传达了禅宗的哲理思想。
在这个时期,中国处于北宋中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佛教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广泛传播,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分支,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喜爱和推崇。释正觉作为一位禅宗高僧,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对禅意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释正觉在诗中所描述的云顶庵位于峡谷之中,地势险要,环境清幽。他在游览过程中,感悟到人生无常、世事如云的哲理,从而创作出这首富有禅宗哲理的诗篇。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传达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