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始凉夜坐

标题包含
始凉夜坐
八月秋风高,凉风动天地。 渐疑昼短少闲暇,况复宵长减眠睡。 空林露下物色清,闲堂明灯门不扃。 四隅寂寞群动息,我与蟋蟀皆宵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刘攽(bān),字贡父,号公非,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他生于公元1023年,卒于公元1104年,享年82岁。 刘攽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刘筠是北宋著名的文人,曾任翰林学士。刘攽自幼受到...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八月的秋夜里,冷风吹拂过大地。随着白昼逐渐变短,感觉时间越发紧迫。在这样的夜晚里,人们容易失眠。 透过幽静的树林,可以看见月色下的露珠闪烁着清凉的光泽。我在敞开的屋子里点亮一盏明灯,静静地听着窗外的寂静之声。此刻,仿佛万物都已安眠,只有我一个人还在思绪万千。而在这漫长的黑夜里,唯有蟋蟀与我相伴,一同在这个宁静的夜晚中找寻心灵的慰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始凉:开始凉爽的时节,一般指初秋时节。 2. 夜坐:夜晚静坐。 3. 八月秋风高:八月的秋风吹起,气温开始降低。 4. 凉风动天地:凉风吹动着整个自然界。 5. 渐疑昼短少闲暇:渐渐地觉得白天变短了,自己的空闲时间也少了。 6. 况复宵长减眠睡:更何况晚上时间变得更长,睡眠的时间也在减少。 7. 空林露下物色清:空旷的树林在露水降落的时候显得非常清新。 8. 闲堂明灯门不扃:安静的房间中明亮的灯光,房门也不上锁。 9. 四隅寂寞群动息:四周的环境寂静,各种声音都消失了。 10. 宵征:晚上忙碌。这里指作者和蟋蟀都在晚上活动。
去完善
赏析
《始凉夜坐》是宋代诗人刘攽的一首描绘初秋夜色的诗作。首句“八月秋风高”点明时令,引出秋天的主题。接下来两句“凉风动天地”和“渐疑昼短少闲暇”描绘了秋天的凉意和白天时间逐渐缩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 “空林露下物色清”一句描写了空旷树林中的清新景色,露水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晶莹剔透。紧接着的“闲堂明灯门不扃”则展现了夜晚时分的宁静与祥和。 接下来的两句“四隅寂寞群动息,我与蟋蟀皆宵征”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氛围。诗人以“四隅寂寞”来形容环境的寂静,同时以蟋蟀的鸣叫来反衬这种寂静。最后一句“我与蟋蟀皆宵征”意味着诗人在这个夜晚也和蟋蟀一样难以入眠,表达了对时光的留恋和对生活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致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一幅初秋夜晚的画卷,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间的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始凉夜坐》是北宋诗人刘攽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048年至1053年之间,正值刘攽担任史官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刘攽的生活较为平静,但他也时常关注国家时事,积极参与朝政讨论。 当时正值北宋中期,虽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但社会矛盾依然突出,如土地兼并问题、财政困难等。这些时代背景对刘攽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他在诗歌中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始凉夜坐》这首诗中,刘攽通过对初秋夜晚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句中的“晓露”、“晚蝉”等意象,既展现了季节变化的自然美景,也寓含着作者对国家治乱兴衰的忧虑。总之,这首诗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而创作的,展现了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的高尚情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