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月
湖上风高动白苹,暂延清景此逡巡。
隔年违别成何事,半夜相看似故人。
蟾向静中矜爪距,兔隈明处弄精神。
嫦娥老大应惆怅,倚泣苍苍桂一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湖边风起带动白色的水苹摇曳,短暂的延长了这美好的景致。
间隔一年分离成为现实,半夜的相似让人仿佛看到了故人。
月光映照在宁静的地方显得格外明亮,兔子在光明之处神采奕奕。
嫦娥应该也会感到遗憾和失落吧,她倚着桂花树暗自哭泣。
去完善
释义
1. 湖上风高动白苹:白苹是一种水生的草本植物,在这里指的是水面上的白色波浪。这句话是说湖面风大,吹动了白色的波浪。
2. 暂延清景此逡巡:清景指明月,这里是指月亮暂时停留。逡巡有徘徊不前的意思,这里是指月亮在天空中缓缓移动。
3. 隔年违别成何事:这句的意思是去年我们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在一起赏月,这有什么关系呢?
4. 半夜相看似故人:这句是说在深夜的月光下,看起来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亲切。
5. 蟾向静中矜爪距:蟾是古代对月球的称呼,爪距指的是月球表面的阴影部分。这句话是描绘月球表面的景象。
6. 兔隈明处弄精神:兔隈是月球的另一面,这里是指明亮的月球表面。弄精神是展示风采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月球在明亮的地方展现出自己的魅力。
7. 嫦娥老大应惆怅:老大是指年纪大的人,嫦娥是传说中住在月球的仙女。这句话是说嫦娥现在已经很老了,她应该会因为无法回到地球而惆怅。
8. 倚泣苍苍桂一轮:苍苍是指天色灰暗,桂一轮是指挂满繁星的夜空。这句话是说嫦娥依靠在桂树上,哭泣着看着那满天繁星。
去完善
赏析
《咏月》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描绘月亮的诗歌。这首诗歌以湖上的风吹动白苹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意境。诗人以月为背景,运用拟人手法,将月亮描绘成一个有情有义、有喜怒哀乐的形象。
诗中,“隔年违别成何事”表达了诗人对时光的感慨,月夜重圆,仿佛是故人相逢,充满深情厚谊。诗人巧妙地将月和故人的形象相互映照,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述月亮的形态变化,进一步展现出月亮的神秘与魅力。诗人以蟾蜍和兔子比喻月亮的亏盈现象,赋予了月亮生动的形象。同时,诗人又以嫦娥的典故,引申出苍老的月亮见证了人间无数的离别与重逢,体现了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
最后,诗人以“倚泣苍苍桂一轮”收尾,传达出诗人对月亮的深深眷恋以及对人生百态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充分展示了罗隐作为诗人对月亮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月》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一首咏物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初期。在这个时期,唐朝已进入晚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罗隐(833-909),原名横,字昭谏,浙江新城人。他生于书香门第,才华横溢,然而命运多舛。在科举考试中,罗隐屡试不第,多次受挫。他曾参加十次科举考试,均以失败告终,这使他痛苦不堪。后来,他被任命为钱塘县令,但并未得到重用。
在罗隐生活的时代,唐朝正处于衰落阶段,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士大夫们却在为功名苦苦挣扎。罗隐作为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对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
《咏月》这首诗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诗中的月亮象征着美好、纯洁,但现实却如月亮背后的阴影一般黑暗、残酷。这种强烈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同时,诗人也借咏月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总的来说,《咏月》这首诗是罗隐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也是他人生际遇的真实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