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立冬日野外行吟

标题包含
立冬日野外行吟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鴈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文珦,字叔宝,号云外子。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僧,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释文珦出生于浙江杭州,年轻时曾出家为僧,后来游历四方,足迹遍布江南各地。他在游历过程中结识了许多...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吟唱行走不怕路途遥远,美丽的风光值得一游。 天水之间一片清澈相映成趣,秋天和冬天开始了交替的季节。 彩虹消失在遥远的海边,大雁在池塘边过夜。 回去的时候需要趁着月光,松树下的门户允许夜间敲门。
去完善
释义
1. 吟行:边走边唱。 2. 不惮:不怕。 3. 遥:远。 4. 风景:景色。 5. 堪:可以。 6. 抄:观察,欣赏。 7. 天水:天空倒映在水中的景象。 8. 清相入:清澈的水与天色相互交融。 9. 秋冬气:秋天的肃杀之气与冬天的寒气。 10. 始交:开始交替。 11. 饮虹:古人认为彩虹是饮于海边的虹蜺之气所化。 12. 海曲:海边弯曲处。 13. 宿鴈:夜宿的雁群。 14. 塘坳:池塘边低凹的地方。 15. 归去:回去。 16. 乘月:在月光下。 17. 松门:松树下的门户。 18. 许:允许。 19. 夜敲:夜间敲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立冬时节的野外景色。首联“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吟行”的行为,诗人带领读者领略自然之美。紧接着,颔联“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形象地描绘出立冬之际天高气爽、水色空明的景象,同时传达出季节交替的自然规律。颈联“饮虹消海曲,宿鴈下塘坳”进一步拓展视野,借助于彩虹和雁群等意象,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生命的律动。尾联“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流露出诗人在欣赏美景后的心满意足,同时也暗示出诗人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境界的追求。整体来看,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又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真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立冬日野外行吟》是宋代诗人释文珦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立冬日,即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立冬时节野外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然界的萧瑟和人生的短暂。 在释文珦生活的时代,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然而,随着政局的动荡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民间生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释文珦作为一名僧人,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的诗歌作品往往以佛教哲理为基础,表达了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思考。 在立冬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释文珦来到野外行吟,看到了秋天的景象已经消退,冬天的气息逐渐逼近。他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变化无常,联想到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无常。因此,他以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