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
隐隐隔千里,巍巍知几重。平时未能去,梦断一声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隔着遥远的距离,知晓其中的艰难。平日无法到达,梦境中断时只听见一声钟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隐:隐约、模糊不清。
2. 隔:分隔、距离。
3. 千:概数,形容数量多。
4. 里:古制以300步为一里,后代指路程或距离。
5. 巍:高耸的样子。
6. 知:推测、估计。
7. 几:不确定的数量。
8. 重:层、次。
9. 平:平时、日常。
10. 未: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11. 能:能够、可以。
12. 去:离开、前往。
13. 梦断:梦醒。
14. 一声钟:指寺庙钟声,象征梦境破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远山的景象,诗人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内心的渴望和对远方的向往。首句“隐隐隔千里”,写出了远山与诗人心灵的遥远距离,同时也暗示了现实生活中难以触及的境地。第二句“巍巍知几重”则强调了对远山的敬仰之情,它既是自然的存在,也是诗人心中的一种精神寄托。接下来的两句“平时未能去,梦断一声钟”,既抒发了诗人无法亲自前往远山的遗憾,又表现了他只能在梦中实现愿望的无奈。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深的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远山》是唐代诗人吴融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远山的雄伟壮丽和诗人的孤独感慨。据史书记载,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879年左右。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吴融作为一位文人士大夫,对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人生际遇有着深刻的思考。他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生活的感慨。
在诗中,吴融以远山为背景,通过描绘远山的雄伟壮观,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他通过对远山的描绘,传达出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依然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