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宫
柳塘烟起日西斜,竹浦风回雁弄沙。
炀帝春游古城在,坏宫芳草满人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柳树池塘边烟雾弥漫,太阳逐渐西下;竹林岸边风吹过,大雁在水边嬉戏。
曾经隋炀帝在此春游的古都如今已经荒废,破败的宫殿已被杂草覆盖,周围住满了人家。
去完善
释义
1. 柳塘:种有柳树的水边洼地。
2. 烟起:烟雾升起,形容柳塘边的雾气。
3. 日西斜:太阳即将落下的时刻,这里指傍晚时分。
4. 竹浦:种有竹子的地方。
5. 风回:风吹回来,形容风力转变的方向。
6. 雁弄沙:大雁在水边嬉戏。弄,戏耍;沙,水边沙滩。
7. 炀帝:杨广,隋朝的第二个皇帝。
8. 春游:春天外出游览。
9. 古城:指隋朝的首都大兴城。
10. 坏宫:破败的宫殿。
11. 芳草满人家:指芳草覆盖了曾经辉煌的宫殿,现在已经成为普通百姓居住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鲍溶通过对隋炀帝荒淫无度、隋朝灭亡的感慨,抒发了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诗中描绘了隋炀帝游乐时盛世景象与繁华的颓败对比,以及昔日皇家园林变为寻常百姓家的自然风景变迁,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反思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隋宫》是唐代诗人鲍溶创作的一首描绘隋朝历史兴亡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唐中期,即公元8世纪左右。在这时期,唐朝处于繁荣阶段,国家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
诗人在这一时期的经历和情感状态对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鲍溶在当时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文人,他通过吟咏前朝的历史,表达了对国家治理、民生福祉的关注,以及对社会变迁的深思。他致力于以史为鉴,反思社会现象,这也是他在创作这首诗歌时的初衷。
在创作《隋宫》时,鲍溶考虑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其中包括:(1)唐朝初期,为吸取隋朝灭亡教训,实行了一系列轻徭薄赋政策,加强中央集权;(2)与此同时,统治者又大兴土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矛盾;(3)唐玄宗在位期间,一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推行均田制、整顿官僚机构等,巩固了政权,另一方面又因宠爱杨贵妃而导致荒政误国。
鲍溶以其独特的视角,回顾了隋炀帝时期的历史,通过对宫殿繁华景象的描绘,抒发了对隋朝灭亡的哀叹。通过对比唐初的清明政治与后来的奢靡之风,他向读者传达了以史为鉴的重要思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