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出京寄稚子
去时短袖怯风寒,春以为期秋未还。
苦语经年浑不记,穷愁到处漫相关。
路从驿底一双堠,家在江南第一山。
人事不应频错迕,速寻樽酒为开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当初离开时穿着单薄的衣衫,瑟瑟风寒让人畏惧,春天曾以为是归期,然而秋天仍未归来。一路艰辛困苦的话语全然不记得了,走到哪里都感觉到处都是和穷困相关的愁绪。路途漫长,远远望去,驿站像一座孤岛,家却在遥远的江南的第一座山上。人生无常,世事多变,不要再让这些事情烦恼彼此,让我们迅速找到美酒,一起开怀畅饮,笑对人生。
去完善
释义
1. 去时短袖怯风寒:去时,指出发的时候。短袖,指夏天的衣物。怯风寒,害怕寒冷的天气。这里描述的是夏天出发时的场景。
2. 春以为期秋未还:以春天作为约定的归还时间,但是秋天仍未归来。这里的“期”指的是约定的时间。
3. 苦语经年浑不记:经过一年的辛苦劳碌,已经全然忘记。苦语,指辛苦劳累的话语。经年,经过一年。浑,全然。
4. 穷愁到处漫相关:贫穷和忧愁一直伴随着他。漫相关,随意相关,表示无论在哪里都难以避免。
5. 路从驿底一双堠:路上的驿站和马夫。堠,古代的驿站,这里代指马夫。
6. 家在江南第一山:江南的第一座山,用来形容家所在的地方。
7. 人事不应频错迕:人生事理不应该经常遇到挫折和困扰。人事,人生的事理。错迕,错乱、困扰的意思。
8. 速寻樽酒为开颜:赶快寻找酒来让我开心。樽,古代的酒杯。
去完善
赏析
《欲出京寄稚子》是宋代诗人张扩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描述自身离家在外时的感慨,表达对家人、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联“去时短袖怯风寒,春以为期秋未还”描绘了诗人离家时的情景,以“短袖”和“怯风寒”表现了春天的温暖,并暗示了离家的季节。同时,诗人与家人的约定是以春天为期,但时至秋天仍未回家,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颔联“苦语经年浑不记,穷愁到处漫相关”则是对诗人流离失所、颠沛流离生活的描绘。虽然生活困苦,但诗人并未忘却对生活的热爱,而是将这份情感寄托在诗词之中,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颈联“路从驿底一双堠,家在江南第一山”则描绘了诗人沿途的风景。诗人行走在驿站之间,遥望远方,心中却惦念着家乡的美景。这里“江南第一山”并非实指某座山,而是诗人对故乡的美好想象。
尾联“人事不应频错迕,速寻樽酒为开颜”则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他认为人生不应因琐事而烦恼,应该尽快寻找快乐,以酒解忧,保持乐观的心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欲出京寄稚子》是南宋词人张扩所创作的一首离别词。这首词作于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正是金兵入侵江南,宋室南渡之后不久。在这一年里,张扩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转折:他的父亲病逝,使他不得不暂时放下学业,回到家乡为父守孝。
在这期间,张扩目睹了战乱带来的民生疾苦,深感国事衰颓、百姓困苦,因此他决定从军报国,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尽一份力量。然而,他在军中的经历并不顺利,多次遭受排挤和打压,这使得他对现实感到无奈和愤懑。
在离开京城之前,张扩写下了这首《欲出京寄稚子》,表达了对故乡的留恋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词通过描绘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家人深深的眷恋。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