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知客慈峰之乳窦瞻礼明觉塔
湖边问路入深云,十载心香一炷焚。
不见隠之真隠处,晓风凌露叶初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湖边向深处走去寻找道路,十年来心灵如同一炷香燃烧不息。未能找到真正的隐逸之处,清晨的微风拂过露水,树叶声初次传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慈峰:指的是灵隐山中的山峰,又名狮子岩。
2. 乳窦:是涌泉的意思,此处比喻泉水从石缝中涌出。
3. 瞻礼:指瞻仰礼拜佛像或菩萨等。
4. 明觉塔: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的明觉堂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去拜访知客禅师的旅程。诗人在湖边的路上开始深入深山,经过十年的追寻与思考,他终于找到了目的地,并为心中的信仰点上一炷香。然而,诗人在寻找隐逸之处时并未找到隐士的真正隐居之所,只能感受到清晨的风和露珠在树叶上的声音。
这首诗表现出了诗人的执着追求和感悟自然的能力,同时也反映了禅宗佛教中"见性成佛"的思想,即通过自身的修行和领悟,达到佛的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来知客慈峰之乳窦瞻礼明觉塔》是南宋末年诗人释智愚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260年-1279年之间,正值南宋末年的战乱时期。此时,蒙古帝国对南宋发起进攻,南宋政权岌岌可危。
释智愚作为一位出家人,身处乱世,感受到了国仇家恨的沉重压力。他远离世俗纷争,寄情山水,在自然美景中寻找心灵的慰藉。这首诗表达了他在游览慈峰山时的所见所感,以及对于佛祖智慧的敬仰之情。
在同一时间段内,南宋朝廷面对蒙古帝国的进攻,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如启用辛弃疾等名将抵抗入侵者,但最终还是未能挽回灭亡的命运。在这个过程中,释智愚作为一位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