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燕子归来,梅花又落。缃桃雨后燕支薄。眼前先自许多愁,斜阳更在春池阁。
梦里新欢,年时旧约。日长院静空帘幕。几回猛待不思量,抬头又是思量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燕子归来时,梅花又在飘落。
经历雨后的缃桃和燕支显得有些稀薄。
眼前已经有很多忧愁了,夕阳更在春天的池塘边。
梦境中的欢乐时光,年少时约定的誓言。
白日漫长,庭院宁静,只有空的帘幕。
多少次努力地不想,但抬头看去,还是不禁陷入沉思。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燕子:鸟类的一种,常用来象征春天或故乡。
2. 归来:回家,回来。
3. 梅花:一种花朵,是春天的象征之一。
4. 又落:表示梅花的凋谢。
5. 缃桃:即粉红色的桃花。
6. 雨后:指下过雨后。
7. 燕支:同“胭脂”,指红色的花朵。
8. 薄:稀疏,淡薄。
9. 先自:已经。
10. 许多愁:很多的忧愁。
11. 斜阳:夕阳,傍晚的太阳。
12. 春池阁:春天的水池边的小阁楼。
13. 梦里新欢:梦中出现的新欢。
14. 年时:往年,过去。
15. 旧约:过去的约定或承诺。
16. 日长:白昼变长,指夏天来临。
17. 院静:院子寂静无声。
18. 空帘幕:形容窗帘空空如也,无人使用。
19. 猛待:努力等待。
20. 不思量:不思考,不想念。
21. 抬头:抬起头来。
22. 思量著:想著,考虑著。

去完善
赏析
《踏莎行》这首词,以燕子、梅花的凋零起笔,营造出一种春日里淡淡的哀愁氛围。燕子的归去,梅花的飘落,以及雨后缃桃的鲜嫩,都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引发了人们对于时光的感慨。特别是斜阳映照在春天的池塘和楼阁上,更加凸显了这种伤感之情。
接下来的词句中,“梦里新欢,年时旧约”则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然而,现实的孤寂与无奈却让这种期待变得遥不可及。日长的白昼,寂静的庭院,还有那空无一人的帘幕,都在诉说着作者的孤独和失望。
最后两句“几回猛待不思量,抬头又是思量著”更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试图让自己不去想那些过去的欢乐和约定,但每一次抬起头,却又无法抵挡住思念的侵袭。这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是人们在面对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时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踏莎行》是南宋著名词人周紫芝的代表作。这首词创作于宋高宗时期(约公元1160年左右),当时南宋朝廷正面临着金朝的压迫和威胁。在这首词中,周紫芝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表达了对国家山河破碎、百姓疾苦的忧虑之情。
在这段时间里,周紫芝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曾历任州郡官员,后因直言谏议被贬谪至江西鄱阳湖一带。在鄱阳湖畔,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民众的苦难,这使他更加关注国家的安危和民众的生活。他的这种家国情怀在《踏莎行》一词中得到充分体现。
与此同时,这个时代正值南宋朝廷腐败、民生凋敝的时期。金朝对南宋的侵略使国家处于危亡之际,而朝廷内部却争权夺利、奢侈腐化。这使得周紫芝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充满了担忧。他在《踏莎行》一词中抒发了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表达了对自己未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遗憾。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