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道
长安道,隋唐宫殿生秋草。
若使皆知嗣业难,争得行人望中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长安城的大道上,隋唐时期的宫殿已经变成了秋天的草地。假如大家都知道继承事业有多困难,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行人在途中显得苍老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长安道:唐朝的京城长安的街道。
2. 隋唐宫殿:指的是唐朝的皇宫,是唐朝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
3. 生秋草:指秋天时草木生长的景象。
4. 嗣业:指的是继业,即继承前人的事业。
5. 争得:相当于“怎得”,如何能的意思。
6. 望中老:指在人们的注视下衰老。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历史与现实的诗。诗人以长安道作为切入点,引出了唐朝的繁荣和衰败。"长安道,隋唐宫殿生秋草"一句描绘了长安道的景象:曾经的繁华宫殿如今已经荒芜,长满了秋草。这一句寓含着强烈的对比,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
紧接着,诗人提出了一个假设:“若使皆知嗣业难”,意思是如果大家都知道继承大业是困难的,那么就不会有人期望成为皇帝了。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皇权的讽刺,揭示了历史上许多皇帝的悲哀命运。
最后,“争得行人望中老”一句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无论是谁,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老去。这句诗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无常和岁月的流转。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长安道》是北宋诗人文同的一首描绘古都长安风光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58年,正值北宋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
在这一年里,文同刚刚结束了自己的科举考试,并成功考取进士,这对他来说是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在这次考试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包括苏轼、苏辙等著名文人,这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和人生际遇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代,北宋王朝正处于仁宗皇帝统治时期,国家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这一时期,朝廷重视科举选拔人才,许多文人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才智。文同也是其中的一员,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官员。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同在游览古都长安时,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描绘长安风光的诗歌。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长安道的繁华景象,表达了对古都历史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许。这首《长安道》也成为了北宋时期描绘长安风光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