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标题包含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嗣布。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元初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将,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江边曲折的江河,承载着画舫上的清凉;等到月亮升起时,邀请大家举起酒杯,在绿色洁净的环境下共享美酒。拜谢流星落在茶几上,约定明月升到木筏上来。风风雨雨充满城市,幸运的是距离两个重阳节已经不远了;江山景色如画,还能够追寻前赤壁的旅程。用枯枝作礼物来表示答谢,继承传统习俗。
去完善
释义
1. 回:回复。2. 董提举:董提举是南宋诗人董晋方的官职。3. 中秋请宴启:中秋节期间邀请他人赴宴的邀请函。4. 照江叠节:指月光照耀着江水,波浪层层叠叠。5. 载:装载。6. 画舫:装饰华丽的游船。7. 清冰:清澈的水面。8. 待月:等待月亮升起。9. 举杯:举起酒杯。10. 芳樽:指美酒。11. 绿净:绿色的平静水面。12. 拜:拜见。13. 华星:明亮的星星。14. 坠几:指星星降落在茶几上。15. 约:相约。16. 明月:明亮的月亮。17. 浮槎:漂浮的木筏。18. 风雨满城:指阴雨天气笼罩全城。19. 两重阳之近:指临近两个重阳节的时间。20. 江山如画:形容山水景色美丽如画。21. 前赤壁之游:指游览前赤壁的事迹。22. 槁秸:枯枝败叶。23. 申酬:表达敬意。24. 轮嗣:轮流。25. 布:安排。
去完善
赏析
文天祥的这首《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以诗的形式表达了他对中秋节的喜悦和期待。首先,他描绘了江面上层层叠叠的船只,这些船只在清澈的冰水中显得格外美丽。然后,他提到了等待月亮升起时的情景,人们举起酒杯,呼唤着美丽的酒樽。在这里,诗人强调了中秋节的重要性和欢乐气氛。接下来,他表达了对于星辰坠落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与明月共度的美好时光。在诗的后半部分,文天祥提到了风雨满城的景象,以及即将到来的两个重阳节。他以江山如画的美景作比,表示虽然风雨交加,但仍然可以从前的赤壁之游中找到乐趣。最后,他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美好时光的回忆。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是南宋末年著名抗金将领、文学家文天祥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于诗词的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即公元1279年,正值元朝入侵南宋之际。当时的南宋朝廷风雨飘摇,国家处于灭亡的边缘。这一时期,文天祥临危受命,担任抗金将领,勇敢地投身到保卫国家的战斗中。 其次,关于该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在这一时期,文天祥不仅在军事上英勇抵抗元军侵略,而且在文学上也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他写下了许多激昂慷慨的诗篇,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南宋最终未能抵挡住元军的进攻,文天祥在战场上被俘,后英勇就义。 最后,关于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这个时期,元朝已经统一了中国北方,开始向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南宋朝廷内部的腐朽和软弱,使得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在这个背景下,文天祥挺身而出,担起了保卫国家的重任,虽然最终未能挽救南宋的命运,但他的英勇事迹和高尚品质却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