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七夕)
乌鹊桥边河汉流。洗车微雨湿清秋。相逢不似长相忆,一度相逢一度愁。
云却静,月垂钩。金针穿得喜回头。只应人倚阑干处,便似天孙梳洗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喜鹊桥下的河流潺潺流淌,秋雨微濛,冲洗着座驾,让清新的秋天湿润起来。相逢的场景并不像长久的回忆那样美好,每一次的相逢都伴随着一丝忧愁。
云朵渐渐宁静下来,月亮像一个挂下来的鱼钩。我用针刺穿雾气,喜欢看到转危为安的局面。只有当人们依靠在栏杆旁时,才像是天上的织女在梳洗打扮。

去完善
释义
1. 乌鹊桥边河汉流:乌鹊,指喜鹊;河汉,即银河。这句描绘了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的情景。
2. 洗车微雨湿清秋:洗车,指星象中的“奎宿”,又称“天豕”,因为形状像猪,古人认为它主管雨水。这句表示秋日的细雨湿润了夜空。
3. 相逢不似长相忆,一度相逢一度愁:这句话是说,相见时的欢愉总不如长久地思念那样深刻,每一次相逢都会带来新的忧愁。
4. 云却静,月垂钩:这句形容天上的云朵安静,月亮如挂上鱼钩般低垂。
5. 金针穿得喜回头:这句用古代神话中金牛星渡河的故事来形容牛郎织女相会时的心情。
6. 只应人倚阑干处,便似天孙梳洗楼:阑干,即楼阁的栏杆;天孙,天神之女,这里指织女星。这句话是说,人们在楼阁边凭栏远眺,就像看到牛郎织女在梳洗楼中相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的意象与结构独具匠心。开篇两句“乌鹊桥边河汉流,洗车微雨湿清秋”描绘了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美好场景,同时通过微雨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愁。接下来的“相逢不似长相忆,一度相逢一度愁”则揭示了人们对于相遇和分离的感受,充满了人生哲理。
下阕以“云却静,月垂钩”开始,将天空中的云彩和月亮的倒影比喻成针线,巧妙地引出了最后两句“只应人倚阑干处,便似天孙梳洗楼”。这两句以人间的场景映射天上仙女梳洗的场景,使得整首词的意境更加丰富且具有深度。
整体而言,这首词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生活的无奈,令人感叹不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鹧鸪天(七夕)》是南宋词人周紫芝创作的一首描绘七夕佳节的词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59年,正值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周紫芝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他曾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担任过地方官吏,但因直言不讳而受到排挤,最后辞官回乡。
在周紫芝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然而,民间依然保持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七夕节作为传统的爱情节日,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周紫芝在这首词中,通过对七夕节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赞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