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菊
黄华十月愈风流,不把重阳作话头。
昨夜满林霜似雪,笑他红叶冷飕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金黄的枫叶在十月的风中更加迷人,它们丝毫不把重阳节当作谈论的话题。昨夜整个树林都铺满了如同白雪般的霜冻,让人忍不住嘲笑那些冷冷的红叶。
去完善
释义
《残菊》:宋伯仁所作的《残菊》这首古诗描述的是十月的菊花。在诗句中,“黄华”是指黄色的花朵,这里指代菊花;“十月”表示时间;“愈风流”形容菊花的美丽;“重阳”是指农历九月初九,有赏菊的风俗;“话头”在这里表示话题;“昨夜”是昨天夜里;“满林霜似雪”描绘了菊花林被薄霜覆盖的景象;“红叶”是指秋天的枫叶;“冷飕飕”形容寒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残菊》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和菊花的精神风貌。诗人以“黄华”来指代菊花,赞美它在十月的秋天依然独领风骚,展现了生命的力量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人把重阳节当作一种对比,突显出菊花的坚韧与顽强,展现出菊花在严酷的秋天中依然能保持美丽和生命力的独特魅力。
接着,诗人用“昨夜满林霜似雪”这一句表达了霜降后的自然景象,渲染出一种寒冷的氛围。而在此背景下,诗人笔下的菊花显得格外生动活泼,就像是笑看那被寒意侵袭的红叶一般,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进一步突出了菊花的耐寒品质和坚强的生命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残菊》是南宋著名诗人宋伯仁所作的一首描绘菊花之美和感叹人生无常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晚期,时值金兵入侵中原,战争频繁,民生疾苦之际。
宋伯仁,本名宋彭年,字子仁,号雪岩,浙江绍兴人。他才华横溢,颇有抱负,却生不逢时。在这首诗创作期间,正值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对金国俯首称臣,疆土丧失,民不聊生之时。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宋伯仁感到无比的愤懑与无奈。
他以残菊为题,寓含了战乱中的国家和百姓正在承受磨难,生命凋零的象征。通过描绘残菊的美丽,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意志,寓意着人民在苦难中依然能挺起脊梁,坚定信念。
此外,诗人还借菊花表达了深沉的人生感慨: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同时也要有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智慧。
总之,《残菊》这首诗深刻反映了南宋晚期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传达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