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凌云寺

标题包含
凌云寺
像阁与山齐,何人致石梯。万烟生聚落,一崦露招提。 斋月人来上,残阳鸽去栖。从边亦已极,烽火是沈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薛能,字大拙,唐朝著名诗人。他的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唐宪宗至唐宣宗时期(公元805-859年)。 薛能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吏任上表现...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楼阁与山峰平行,是谁搭建了石头台阶?无数炊烟袅袅升起,村落显现在山脚下。寺庙隐藏在丛林中,清晰可见。斋月期间人们来此朝拜,夕阳西下时鸽子在此栖息。这个边远地区的美景已经到达极致,烽火台见证了这宁静而美丽的乡村景象。
去完善
释义
《凌云寺》薛能 像阁与山齐,何人致石梯。 万烟生聚落,一崦露招提。 斋月人来上,残阳鸽去栖。 从边亦已极,烽火是沈黎。 注释: 1. 凌云寺:位于四川乐山的佛寺,始建于唐代,因其地势高耸而闻名。 2. 像阁与山齐:形容凌云寺的佛像和楼阁的高度几乎与周围的群山一样高。 3. 石梯:指通往凌云寺的石阶。 4. 万烟生聚落:描述远处村落升起的炊烟景象。 5. 一崦露招提:描述在群山的包围中,凌云寺若隐若现的景象。 6. 斋月:指佛教徒进行斋戒的月份。 7. 残阳:指夕阳西下时即将消失的阳光。 8. 鸽子:寺庙里的信鸽。 9. 从边:指边疆地区。 10. 烽火:古代用于传递军情的烽火台。 11. 沈黎:古国名,位于今四川省南部一带。
去完善
赏析
薛能在诗中描绘了一幅凌云寺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宗教之美的赞赏和感慨。首联“像阁与山齐,何人致石梯”,借寺庙的宏伟气势开篇,表现了凌云寺的高耸与壮丽,同时通过疑问引出对寺庙建造者的敬意。中间两联分别写山下的村落、寺庙周边的景致以及僧人们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宁静和谐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尾联“从边亦已极,烽火是沈黎”,转向描述战争背景下的社会现实,烽火四起象征着边疆的战事紧张,而凌云寺所在的偏僻之地却如世外桃园般安宁祥和,凸显出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战乱的不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凌云寺》是唐朝诗人薛能在贞元年间所作的一首描绘凌云寺风光的诗。 薛能生活在唐朝中期,其时社会经济相对繁荣,但由于中央政权逐渐削弱,地方势力兴起,政治形势动荡不安。在这个时期,文人骚客常常通过游山玩水、寄情山水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薛能在早年经历颇为坎坷,但在贞元年间获得了进士及第,并得到了皇帝的召见和褒奖。此时,他在游览凌云寺时,目睹了寺庙的雄伟壮观,想到了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现状,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凌云寺》。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佛教的信仰,同时也流露出他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忧思。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