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亭张康节南亭也台数尺亭在其上
人生天地间,海中一浮沤。
欲求无厌心,无乃不胜求。
知足有真乐,不然多悔尤。
浅儒急名誉,夸人矜智谋。
语默偕蟪蛄,生死等蜉蝣。
不如知足者,澹然乐忘忧。
袖手阅万变,默坐观九州。
众舍吾独存,同波终异流。
君看至足处,无得亦无修。
万物固皆备,反照靡不周。
昧者彊务外,巧伪日向偷。
昔饥止愿饱,既饱思膳羞。
昔寒止愿温,既温思狐裘。
非徒漫自苦,动辄成赘疣。
相圃有足亭,可见好善优。
公孙皆秉哲,克念践先猷。
欲种岂弟德,求异恩泽侯。
秀岭耸苍玦,寒溪摇翠钩。
云传邓林雨,月送沧浪秋。
晓暝竹烟暗,午薰花气浮。
凉飔泛南荣,返照过东畴。
所遇皆可乐,觞咏友浮丘。
岂必朝玄圃,弭节夕瀛洲。
永怀树亭意,足焉此优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我们,如同大海中的一朵泡沫。
无休止的欲望,或许永远无法被满足。
知足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否则只会后悔莫及。
有些浅薄的人只追求名誉,夸耀自己的智慧与计谋。
他们的言语和沉默如同夏天的蟪蛄,生命短暂如夏日的蜉蝣。
还是知足的人活得悠然自得,忘记烦恼。
旁观世间的千变万化,冷静观察这个世界的纷繁复杂。
众生离去我依然存在,终究会与众不同。
你看那最充足的地方,没有得失也没有追求。
世间万物本应具足,反思自己便能通晓一切。
不明事理的人只会追求外在的东西,虚伪地度过每一天。
曾经的饥饿只求温饱,饱腹之后又开始寻求美味佳肴。
过去的寒冷只求温暖,暖饱之后又想要穿华丽的狐皮大衣。
这样不仅白白折磨自己,还容易成为他人的笑柄。
不妨学学古代那位公孙先生,他拥有高尚的品德,能够时刻提醒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期望自己能种下善良的种子,并不想成为得到恩赐的人。
秀丽的山岭高耸入云,清澈的溪流轻摇翠玉。
云雾之中传来邓林的雨滴声,月光下流淌着沧浪之水。
清晨时分竹林里的烟雾渐渐消散,中午阳光照耀下花儿香气四溢。
凉爽的微风拂过南方的花草树木,夕阳西下时的返照映过东方的土地。
所有的相遇都充满了乐趣,与朋友们一同欢歌笑语。
何必一定要去蓬莱仙境,停下来欣赏身边的美好。
永远牢记那位公孙先生的美好愿望,以此心境逍遥自在。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足亭张康节南亭也台数尺亭在其上》:题目是这首诗的标题,由诗人李廌创作。诗中通过对比知足与不知足的人生态度,阐述知足而乐的观念。
2. 浮沤(ōu):漂浮在水面的泡沫。比喻短暂、无常的事物。
3. 无乃:岂不是。表示疑问或猜测。
4. 不胜求:无法满足欲望。
5. 真乐:真正的快乐。
6. 悔尤:懊悔和过失。
7. 浅儒:肤浅的儒士。
8. 夸人:夸耀自己的人。
9. 矜智谋:炫耀智慧谋略。
10. 蟪蛄(huì gū):蝉的一种,生命周期较短。
11. 蜉蝣(fú yóu):一种生命短暂的昆虫。
12. 澹然:淡泊、安然。
13. 乐忘忧:乐于忘却烦恼。
14. 阅万变:经历无数变化。
15. 九州: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指全国。
16. 异流:不同的流向。这里指不同的人生追求。
17. 至足处:达到满足的地方。
18. 靡不周:无不周全。
19. 昧者:不明事理的人。
20. 务外:追求身外之物。
21. 巧伪:虚伪狡诈。
22. 日向偷:每天都在偷懒。
23. 膳羞:美食。
24. 狐裘:狐狸皮制成的衣服。
25. 赘疣(zhuì yóu):多余的无用之物。
26. 相圃:古代诸侯之间相互拜访、互相学习的美德。
27. 好善优:崇尚善行,品德优良。
28. 公孙:指公子哥儿。
29. 秉哲:具有智慧。
30. 克念:克制杂念。
31. 践先猷(yóu):遵循先辈的教诲。
32. 岂弟德:平易近人的品德。
33. 恩泽侯:受皇帝恩赐封赏的官员。
34. 苍玦(jué):苍翠的山峦。
35. 翠钩:绿色的溪水。
36. 邓林雨:指洒满树林的雨水。
37. 沧浪秋:指水边凉爽的秋天。
38. 晓暝(miǎn):早晨和黄昏时分。
39. 竹烟:竹林中的雾气。
40. 花气:花朵的香气。
41. 凉飔(sī):凉爽的风。
42. 南荣:南方的阳光。
43. 返照:夕阳的余晖。
44. 东畴(chóu):东方的原野。
45. 觞咏:饮酒赋诗。
46. 浮丘:传说中的仙人名,代指仙人。
47. 朝玄圃:朝拜神仙居所。
48. 弭节:停车休息。
49. 夕瀛洲:傍晚时分的海上的仙岛。
50. 树亭意:树立亭子的意愿。
51. 足焉:满足了。
52. 优游:悠闲自在。
去完善
赏析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足亭张康节南亭也台数尺亭在其上》,作者是北宋诗人李廌。创作时间为公元960年至1127年间的北宋时期。
在这个时代,中国的经济、文化取得了高度发展,尤其是文学艺术领域,诗歌、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得到了空前繁荣。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使得文人地位较高,许多士人积极参与文学创作,成为诗人和文学家。
李廌生活的年代,正值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之交,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然而,另一方面,这个时期的官场腐朽,科举制度僵化,许多有才华的文人无法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李廌也是如此。
由于人生际遇坎坷,李廌在仕途上并不得意。他的很多诗篇都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心情以及对世事的感慨。这首《足亭张康节南亭也台数尺亭在其上》以咏物抒情的笔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对足亭和南亭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自己才能的认可,同时也传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