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洞遗迹
曷名古灵洞,异迹相流传。穗女占岁稔,石犁蹊人田。石牛食禾黍,饱向高冈眠。淤泥五仓化,石楼塘中莲。形影昼不见,斗月扬婵娟。语似燕罔两,物迹犹依然。无乃好事者,谬悠开其端。久矣然疑蓄,对景费吾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如何将古老的传说变成优雅的白话文呢?这个古老的传说是关于一个神秘的山洞,有着各种各样的神奇故事。有一个聪明的女孩通过观察庄稼来判断收成的好坏,而石犁则引领着人们耕耘田地。石牛吃掉了稻谷,然后在高高的山岗上睡去。污泥变成了五仓,而石楼则是池塘里的莲花。这些景象在白天看不到,但月亮升起时,它们就变得清晰可见。这些故事听起来就像寓言一样,尽管那些神奇的痕迹仍然存在。也许只是一个喜欢说故事的人,用夸张的方式开始了这个故事。我已经想了很久,对着这样的景色,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去完善
释义
《灵洞遗迹》:这是一首描绘古代神秘遗址的诗。
1. 曷(hé):何,为什么。
2. 古灵洞:古代神秘的洞穴。
3. 异迹:奇特的事迹或景观。
4. 相流传:相互传播,代代相传。
5. 穗女占岁稔(niǎn):穗女指农业神祇,岁稔意为庄稼丰收。
6. 石犁蹊人田:石犁是古代农业工具,蹊人田指农田。
7. 石牛食禾黍:石牛吃庄稼的故事,比喻神话传说中的事物。
8. 高冈眠:在高坡上休息。
9. 淤泥五仓化:淤泥指地下矿藏,五仓化形容资源丰富。
10. 石楼塘中莲:石楼指洞穴,塘中莲表示池塘里的莲花。
11. 斗月扬婵娟:斗月指星辰,婵娟指美好的事物。
12. 燕罔两:燕指燕子,罔两指影子。这里指难以捉摸的神秘景象。
13. 谬悠:虚构,虚假。
14. 对景费吾言:面对这样的景观,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去完善
赏析
《灵洞遗迹》是一首描绘神秘古迹的古风诗词。诗人张潮以其特有的笔墨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古老的灵洞、神秘的异迹、勤劳的农夫和悠闲的石牛……种种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历史画面。
诗歌开篇以“曷名古灵洞”开篇,描述了传说中的神秘遗迹。紧接着,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穗女、石犁等奇异景象,展现了古人辛勤劳作的场景。而“石牛食禾黍,饱向高冈眠”一句则巧妙地传达了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诗歌的后半部分,通过“淤泥五仓化,石楼塘中莲”两句,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变化。虽然景象白天无法看到,但夜晚的月亮却能照亮这一切,揭示出古迹的神秘之美。而在最后,诗人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认为这可能是好事者的谬悠之谈,但在面对这神奇的景象时,仍然无法抑制内心的感慨。
整体来看,《灵洞遗迹》这首古诗不仅具有浓厚的古风韵味,更蕴含了对历史遗迹的深深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灵洞遗迹》是清代文人张潮所作的古诗词,描述了古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寻觅。这首词创作于清朝初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们热衷于探求神秘的自然奥秘和超脱尘世的仙境传说。
张潮本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才子,他的学识渊博,文采斐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在他的诗词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清朝初期的社会背景也为张潮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那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由明到清的过渡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过去的怀念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的鲜明特征。这些时代背景的影响在张潮的诗文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使他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