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三月三日雨夜觞客)
一春花事今宵了。点检落红都已少。阿谁追路问东君,只有青青河畔草。
尊前不信韶华老。酒意妆光相借好。檐前暮雨亦多情,未做朝云容易晓。
南歌子正月二十八日定空寺赏梅暮霰寒依树,娇云冷傍人。江南谁寄一枝春。何似珑璁十里、更无尘。
雨萼胭脂淡,香须蝶子轻。碧山归路小桥横。谁见暗香今夜、月胧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的一切即将结束。遍地花朵已很少。是谁在询问春天的到来?只有河边青翠的小草。
筵席之上,我不相信美好的时光已经结束。美酒与美貌相互辉映,愈发显得美好。屋檐前的暮雨也充满深情,不愿像早晨的云朵那样轻易离去。
江南的春天,有谁寄来一朵梅花?它就像那繁花似锦的十里长街,不带一丝尘埃。花瓣上的雨水和胭脂一起变淡,花香引来蝴蝶轻轻飞舞。在这青山绿水之间,归来时路过的小桥横跨在溪流之上。又有谁在明亮的月光下,闻到了那难以察觉的香气?

去完善
释义
《玉楼春·三月三日雨夜觞客》注释:
1. 花事:指开花的事或开花的季节。
2. 点检:检查,清点。
3. 落红:凋谢的花朵。
4. 东君:古代对春天的别称,这里指春天。
5. 青青河畔草:引用古曲《青青河畔草》。
6. 尊:同“樽”,酒杯。
7. 韶华:美好的时光,这里指青春年华。
8. 暮雨:傍晚的雨水。
9. 朝云:比喻清晨的云彩。
10. 南歌子:词牌名。
11. 暮霰:傍晚下的雪珠。
12. 依树:靠近树干。
13. 娇云:轻柔的云彩。
14. 一枝春:代指梅花。
15. 珑璁:玉石碰撞的声音,这里形容花瓣飘落的声音。
16. 月胧明:月光朦胧明亮。

去完善
赏析
《玉楼春·三月三日雨夜觞客》毛滂
首句“一春花事今宵了”中的“花事”指的是春天里繁盛的花朵和绽放的生命力。"了"则暗示着春天的结束,意味着春天即将离开,繁华的春天就要过去了。接下来的“点检落红都已少”的落红指凋谢的花朵,花瓣凋谢也意味着春天的离去。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写下了“阿谁追路问东君,只有青青河畔草”。这里“阿谁”即是谁的意思,而“东君”是太阳神,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春天的象征。这句表达了人们并不惋惜春天的离去,因为河边青青的草证明了大自然的生命力并不会因季节的更迭而消失。因此这首词以惜春为主线,但在结尾却体现了乐观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玉楼春·三月三日雨夜觞客》是北宋诗人毛滂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108年左右,即北宋末期。此时,毛滂正身处杭州,担任浙江东路提点刑狱公事一职。
当时,宋徽宗在位,虽在位期间在文化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但由于政治腐败和边疆问题,国家局势较为动荡。毛滂在此背景下,以他的独特视角,描绘了三月初三这个特殊的日子,江南水乡烟雨蒙蒙的美景以及诗人宴会朋友的热闹场景。
《玉楼春》一词,通过对"雨湿花枝"、"柳绵吹面"等细腻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毛滂对生活充满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洞察力。同时,词中的"无情东风"也暗示出那个时代的压抑气氛,但毛滂用豁达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体现了他的睿智和高洁品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