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渔樵问对

标题包含
渔樵问对
  渔者垂钓于伊水之上。樵者过之,弛担息肩,坐于磐石之上,而问于渔者。   曰:“鱼可钩取乎?”   曰:“然。”   曰:“钩非饵可乎?”   曰:“否。”   曰:“非钩也,饵也。鱼利食而见害,人利鱼而蒙利,其利同也,其害异也。敢问何故?”   渔者曰:“子樵者也,与吾异治,安得侵吾事乎?然亦可以为子试言之。彼之利,犹此之利也;彼之害,亦犹此之害也。子知其小,未知其大。鱼之利食,吾亦利乎食也;鱼之害食,吾亦害乎食也。子知鱼终日得食为利,又安知鱼终日不得食为害?如是,则食之害也重,而钩之害也轻。子知吾终日得鱼为利,又安知吾终日不得鱼不为害也?如是,则吾之害也重,鱼之害也轻。以鱼之一身,当人之食,是鱼之害多矣;以人之一身,当鱼之一食,则人之害亦多矣。又安知钓乎大江大海,则无易地之患焉?鱼利乎水,人利乎陆,水与陆异,其利一也;鱼害乎饵,人害乎财,饵与财异,其害一也。又何必分乎彼此哉!子之言,体也,独不知用尔。”   樵者又问曰:“鱼可生食乎?”   曰:“烹之可也。”   曰:“必吾薪济子之鱼乎?”   曰:“然。“   曰:“吾知有用乎子矣。”   曰:“然则子知子之薪,能济吾之鱼,不知子之薪所以能济吾之鱼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谥号康节,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诗人。他是北宋五子之一,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邵雍出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这是《搜神记》中的一个故事,描述了一位名叫梁忠的樵夫,在河边钓鱼时遇到了一位博学多才的老者,他们开始了一场关于道德、社会和人生的讨论。 老者通过讲述天地、圣人、变化和生死的道理,以及君子小人的区别和对国家的意义,向樵夫展示了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他告诫人们要遵循仁义之道,选择正确的领导者和臣民,以及如何分辨和处理好人与坏人。 最后,樵夫被老者的智慧深深感动,称他为伏羲再世。这个故事传达了道德修养、明智选择和人性本善等价值观,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去完善
释义
渔者称为“垂钓翁”,其所言主要涉及哲学道理,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比如“圣人”的内涵、天地万物的消长变化、人的生死、品德的高尚与低劣以及国家的兴衰。其言论充满了智慧和哲理,既有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也有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渔者的形象代表着一位智者的形象,他深邃的思想和对世界深刻的洞察力使得他的言语具有深厚的教育意义和感染力。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钓鱼者和一个砍柴者在河边相遇,展开了一场关于道德、人性、社会等方面的讨论。钓鱼者就像一位智者,他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各种道理,使砍柴者深受启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学习先贤的智慧,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渔樵问对》是北宋时期哲学家、诗人邵雍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50年左右,即北宋仁宗年间。 在这一时期,邵雍过着隐逸的生活,他在洛阳山麓购买了土地,建立了自己的庄园,取名为“安乐窝”。他在这个地方专心致志地读书、思考,创作了许多哲学和诗歌作品。他的生活虽然简朴,但精神世界却非常丰富。 这一时期的北宋社会,正值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士人阶层受到重视,许多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然而,邵雍却选择了一条与世无争的道路,他厌恶世俗的纷争,渴望过上宁静而美好的生活。这种心境在《渔樵问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这首诗中,邵雍以渔者和樵夫的对话为线索,探讨了人生的哲理。他认为,无论是渔夫还是樵夫,都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价值。这种观点与当时儒家学者提倡的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