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
猛风飘电黑云生,霎霎高林簇雨声。
夜久雨休风又定,断云流月却斜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狂风卷携闪电,黑暗的乌云四起;大雨瞬间席卷茂密的树林,发出沙沙声响。
夜晚渐渐过去,雨水止歇,微风又重新抚过大地;稀疏的云朵下,月亮重新展现光明。

去完善
释义
猛风:狂风;飘电:指闪电;黑云生:乌云涌现;
霎霎:形容风雨急骤;高林:高山森林;
簇雨声:形容雨滴敲击树木发出的声音;
夜久:夜深;雨休:雨停歇;
风又定:风力减小;断云:片云;
流月:月亮移动;却:表示转折;
斜明:斜照光明。

去完善
赏析
《夏夜》韩偓这首五言诗以夏夜风雨为主题,描绘了自然界的瞬间变化和内心的宁静。首句“猛风飘电黑云生”描绘了突然刮起的大风和闪电交织的场景,紧接着的“霎霎高林簇雨声”则展现了风雨交加、树木被吹动的景象。诗人用简洁的文字生动地表现了夏夜风雨的猛烈和紧张气氛。
然而到了第三句“夜久雨休风又定”,诗歌的情绪开始发生变化。随着夜幕深沉,大雨渐歇,风力减弱,整个环境显得平静了许多。最后一句“断云流月却斜明”展现了一幅宁静的画面:乌云散去,月光从天空洒落,照亮了四周的风景。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瞬息万变的魅力以及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恬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夏夜》是唐代诗人韩偓所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这首诗歌反映了诗人在唐朝末年身处宦海浮沉时的心绪。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公元9世纪末到10世纪初的唐末时期。此时,由于朝政腐败、政治斗争激烈,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许多正直的文人墨客对朝廷失去信心,纷纷辞官归隐。韩偓亦是其中一员,他曾因直言劝谏而触怒权臣朱温,最终被贬谪至偏远的循州。在这期间,韩偓满怀忧国忧民之心,写下了诸多抒怀遣怀的诗篇,其中包括这首描绘孤独落寞心境的《夏夜》。
在《夏夜》中,韩偓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落日余晖映照下的寂静庭院,屋内帘幕低垂,无人关注主人公的泪水。这种孤独和哀伤的氛围映射出诗人在当时的困顿境遇,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的忧虑。而“梨花满地不开门”则寓意着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他期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却又无奈于自己无力改变现状,只能默默祈祷。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