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列子
御寇卧郑都,子阳归之粟。
固辞得无受,妻子怨窘束。
君非自知我,人事故反复。
俛仰未及终,类㐷首邦族。
始知至人心,避荣乃避辱。
如何当路子,扰扰事干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原文:
御寇卧郑都,子阳归之粟。
固辞得无受,妻子怨窘束。
君非自知我,人事故反复。
俛仰未及终,类㐷首邦族。
始知至人心,避荣乃避辱。
如何当路子,扰扰事干禄。
译文:
庄子居住在郑国的都城,楚威王送给他粮食。
他坚决拒绝不要,这让他的妻子和孩子们都感到很困惑。
君王并不是真正了解我啊,人的事总是反反复复的。
还在讨论中,看来就像是准备向国家申请。
这才知道具有高尚情操的人,避免荣耀是同时也在避免耻辱。
如何在众人面前展现出自己,纷纷扰扰为了名利而奋斗?
去完善
释义
1. 御寇:即列子(生卒年不详),名禦寇,又称列圉子,战国时郑国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这里以“御寇”代指列子。
2. 郑都:指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国都,即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
3. 子阳:《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提到的一位齐国贵族,这里指代郑国的统治者。
4. 固辞:坚决推辞。
5. 无受:不接受。
6. 妻子:指列子的家人。
7. 怨窘束:抱怨生活的窘迫和拘束。
8. 人故:人际关系。
9. 反复:变化无常。
10. 俛仰:俯仰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11. 㐷首:低头。
12. 邦族:指国家或家族。
13. 至人: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14. 避荣:避开荣誉。
15. 干禄:谋求禄位,追求功名利禄。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列子在郑国的生活,他坚决不接受子阳的馈赠,但他的妻子却为此感到生活窘迫和拘束。诗人通过描述列子的生活,表现出他对列子高尚品质的敬仰,同时也批评了那些为功名而不择手段的人。
去完善
赏析
《咏列子》这首诗描绘了古代隐士列子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恶。诗中借列子拒绝子阳馈赠之事,体现了列子的清廉品质;通过叙述列子妻子的抱怨和窘迫,反映了世人的不理解;同时,诗人指出列子之所以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是因为他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不受外界的干扰。最后,诗人感慨为什么当世人都在为了名利奔波时,却忽略了内心的安宁与真正的幸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列子》是北宋时期著名文人刘攽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作于公元960年左右的宋朝初期。当时,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士人阶层广泛热衷于文学创作。
在这个时期,刘攽经历了科举的挫折和多年的漂泊,使他深入了解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他也目睹了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官员之间的倾轧勾斗。正是这些经历使他对道家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借道家的清静无为来超脱纷扰世事。
该时期正处于“后唐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分裂割据、战争频繁的时段,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导致民不聊生。刘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历史变迁,并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