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赋得沙际路送从叔象

标题包含
赋得沙际路送从叔象
独树沙边人迹稀,欲行愁远暮钟时。 野泉几处侵应尽,不遇山僧知问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约792年),字义博,唐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官员。他的家族世代为官,其父韦銮曾任都督府长史。 韦应物在唐玄宗时期入仕,历任洛阳丞、鄠县令、栎阳令等地方官职。他性格刚直,不畏权贵,曾因...查看更多
Rika0_0
去完善

译文
在孤寂的江边独自树立的树木旁,很少有人经过。正想要离开,却担心路途遥远,天色已晚,听到了钟声响起。远处有几处泉水流出,仿佛是自然的馈赠,如果碰不到在山中的僧人,又该向谁询问呢?
Rika0_0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赋得:古人作诗,有“登高必赋”之语,故以“赋得”为诗题的常见形式。 2. 沙际路:靠近沙滩的路,这里指诗人送别友人象叔的地方。 3. 从叔:父亲的堂兄弟或母亲的兄弟。这里是诗人对友人的尊称。 4. 象叔:诗人的朋友。 5. 独树沙边:形容孤独的树木在沙地的边缘。 6. 人迹稀:行人稀少的地方。 7. 欲行愁远:想要离去但又担心距离太远。 8. 暮钟时:傍晚的钟声响起的时候。 9. 野泉:郊外的泉水。 10. 侵应尽:可能已经被侵蚀完。 11. 不遇山僧:没有遇到山里的僧人。 12. 知问谁:知道可以询问谁。
Rika0_0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友人离去时所见的景色,通过对孤寂的树木、遥远的路程和叮咚作响的泉水等元素的表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忧虑。同时,诗人也表现出了自己与世无争的性格特点,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向往。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将个人情感与自然界相融合,使得诗的情感更加深沉而富有内涵。
Rika0_0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韦应物的这首《赋得沙际路送从叔象》创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此时正值盛唐向中唐过渡的阶段。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朝廷的腐朽和政治斗争的激烈,导致民生疾苦、边疆不稳。然而,诗人韦应物却在这时毅然放弃了官职,选择了隐退之路,他在诗中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黑暗的厌恶。这首诗既反映了韦应物的人生态度,也表现了他对时代命运的深深忧虑。
Rika0_0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