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夏
朝晡广厦坐攲斜,稍觉炎天气象加。紫玉箫攒湘竹笋,赤霜袍烂海榴花。悠悠物外身无事,扰扰人閒智有涯。五鼎一瓢何必问,且凭诗句度年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宽阔的屋顶上,白天和傍晚的时光过得缓慢而悠闲。渐渐感觉到炎热的天气逐渐加深。紫色的玉箫与清翠的湘竹相映成趣,红色的绸衣与鲜红的石榴花交相辉映。身心悠然自得,超然于物外,尽管世间纷扰不息,但智慧有限,无须过于焦虑。何必去追究五鼎一瓢的差异呢?不如在这美妙的诗句中度过人生的每一天。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中夏:夏季之中,即指夏天最热的时候。
2. 朝晡:指一天中的早晚时段。
3. 广厦:高大的房屋。
4. 攲斜:倾斜。
5. 炎天气象:炎热的天气。
6. 紫玉箫:紫色的玉制箫,这里指代竹子制成的乐器。
7. 攒:聚集。
8. 湘竹笋:湖南产的竹笋。
9. 赤霜袍:红色的披风。
10. 海榴花:石榴花。
11. 物外身:超脱尘世的身心。
12. 人閒:人世间。
13. 五鼎一瓢:形容富有的生活与简朴的生活之间并无本质区别。
14. 且凭诗句度年华:凭借写诗度过时光。

去完善
赏析
《中夏》是北宋诗人王安国的一首描绘夏日景象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朝晡时分广厦、炎热天气、紫玉箫、湘竹笋、赤霜袍、海榴花的描绘,展现出一幅悠闲而热闹的夏日画面。诗人通过悠游物外、无琐事扰的神态,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纷扰的智慧,并在结尾处以“五鼎一瓢何必问”这一豁达的表述,表达了诗人在炎炎夏日中以诗篇度过美好年华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夏》是宋代词人王安国的一首描绘夏日景象的词作。这首词大约创作于宋仁宗至宋神宗时期(约公元960-1085年)。在创作此词时,王安国正处于人生的中年期,经历了从求学、科举及第到任职地方官的历程。他的诗词深受苏轼、黄庭坚等文坛巨子的赞誉,同时也受到政治风波的影响。
在当时,宋代文学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文人墨客在诗酒唱和之中抒发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而王安石变法则使国家政治风云激荡,词人在这个时期也难免受到政治斗争的影响。因此,这首词既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闲适优雅的生活情趣,也隐含了作者内心的忧虑和不安。
总的来说,《中夏》一词通过描绘夏日风光,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词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国家社会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