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金山禅师
远公手札远相招,陶令怀归正郁陶。
遥想宴堂长夏静,坐临江水看风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远方的朋友寄来了邀请函,而我也正怀念着远方的家乡。想起那个夏天的宴会,我在江边静静的坐着,看着波涛汹涌的江河。
去完善
释义
1. 远公:指高僧慧远大师,是庐山白莲社的创始人。
2. 手札:亲笔写的信。
3. 陶令:指陶渊明,他曾任彭泽令,故有此称。
4. 郁陶:内心苦闷、烦躁的心情。
5. 宴堂:宴会场所,这里借指金山禅寺。
6. 长夏:夏天持续的时间长。
去完善
赏析
《答金山禅师》是宋代诗人沈辽创作的一首描绘与禅师交流的诗歌。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远公的手札、陶渊明的思归以及宴堂和江水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禅宗智慧的领悟和对自然景色的欣赏。
首先,“远公手札远相招”一句,提到远公即东晋名僧慧远,他与陶渊明等人交好,此处以远公的手札代指禅宗的邀请。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接到禅师的邀请时的心情,既体现了禅师的召唤之远,又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向往之情。
接着,“陶令怀归正郁陶”一句,引用了陶渊明的典故。陶渊明曾作《桃花源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眷恋。此处借用陶渊明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宗精神家园的向往和回归之心。
紧接着,“遥想宴堂长夏静”一句,诗人想象自己在禅师的宴堂上,感受到夏季的宁静气氛。这里的“长夏静”象征着禅宗的超脱境界,使人心旷神怡。
最后,“坐临江水看风涛”一句,描述了诗人静坐江边的情景。江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风涛则寓意着生活中的起伏。这句诗表达了诗人观照世事的态度,即在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中,洞察人生的真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答金山禅师》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沈辽之手。沈辽,字睿达,浙江钱塘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历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博学多才,尤以诗歌著称,诗风雄浑奔放,时有哲理思辨。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960-1127年),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期。宋朝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被誉为“东方的文艺复兴”。在这种背景下,沈辽作为一名文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国家大事,与同时代的其他文人墨客保持着广泛的联系与交流。
在创作这首诗时,沈辽已步入晚年,经历了宦海沉浮和人生百态。他曾担任礼部尚书,后因政治斗争被贬谪至江西一带。这段时间里,他与金山禅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相互唱和,探讨佛学禅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沈辽创作了这首《答金山禅师》,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佛学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