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
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
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
已觉路傍行似鉴,最怜沙际涌如轮。
曾成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条水流从源头处延伸出来,静静地将水滴洒向广袤的大地。寒冬时,它滋养着大地上的各种植物;春天到来,茶叶在它的润泽下味道更显醇厚。路上行走的人好似照镜子一般,看到路边水影中的自己;沙滩边的浪花则像车轮般滚滚向前。这片水土曾经见证过齐、鲁两国的繁荣,如今又因这一美景让世人惊叹。
去完善
释义
1. 一派:这里指趵突泉的水流。
2. 玉水:指的是济南的泉水。
3. 暗来:指水流无声地流淌。
4. 都洒历山尘:意指泉水滋润了周围的土地。
5. 滋荣冬茹:指泉水的滋润使得冬天生长的香菇更加茂盛。
6. 温常早:指香菇生长所需的温度常常提前达到。
7. 润泽春茶味更真:指泉水对于春天的茶叶有更好的润色效果。
8. 已觉路傍行似鉴:指流水在道路旁流动时像镜子一样。
9. 最怜沙际涌如轮:形容泉眼涌出水时如同车轮一般壮观。
10. 曾成齐鲁封疆会:指的是济南曾经是齐国和鲁国的边界之地。
11. 况托娥英诧世人:是指趵突泉如此美丽,也足以让人惊艳于世人之间。
去完善
赏析
《趵突泉》是北宋诗人曾巩的一首描绘趵突泉美景的佳作。首联“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以泉水源头来自玉水分支,暗暗地洒向济南山间的尘土作比喻,展现出了趵突泉泉水的来源及流淌方向。颔联“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以冬日泉边生长的香菇温暖和早春时节冲泡茶叶的真实味道,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趵突泉的水温和水质特点。颈联“已觉路傍行似鉴,最怜沙际涌如轮”,通过路面倒映和沙洲涌浪的景象,展示了趵突泉泉水的清澈与泉涌的壮观。尾联“曾成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引用了娥英(舜妃)的美丽传说,将趵突泉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悠远,充分展现了趵突泉的独特韵味和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趵突泉》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巩的一首描绘济南趵突泉景色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051年,也就是北宋仁宗皇祐三年,曾巩时任齐州(今山东济南)知州期间。
在担任齐州知州的这段时间里,曾巩关注民生,勤政爱民,努力改善民生。他多次游历济南山水名胜,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趵突泉。趵突泉的壮丽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描绘泉水的诗篇。
当时,北宋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济南作为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曾巩在游览趵突泉时,或许想到了自己为官一方的责任和使命,希望能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做贡献。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济南山水的热爱和对民生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