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和题宜春台
异乡何处散幽怀,頼得城中百尺台。
还向天涯经岁住,那知春色为唯来。
雪消江上看梅发,风暖衡阳有雁回。
强拟登高聊赋咏,再三媿乏楚人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异乡何处能排遣忧愁呢,幸运的是城中有百尺高台可供倚靠。
仍然在天边度过一年又一年,哪里知道春天的美好其实一直都在身边。
雪消融后在江边看到梅花盛开,温暖的春风让衡阳的大雁回归故里。
勉强想要登上高处抒发情怀,却多次因为缺乏才华而感到惭愧。
去完善
释义
1. 异乡:他乡,这里指作者所在的不是故乡的地方。
2. 赖:依赖,依靠。
3. 百尺台:形容很高的台子。
4. 经岁:经过一年。
5. 那知:哪知,哪知道。
6. 春色:春天的景色。
7. 为唯来:为唯之来,意为只有这些春天的景色。
8. 消:消失。
9. 江上:江边,江边地带。
10. 梅发:梅花开放。
11. 暖:暖和。
12. 衡阳:古邑名,在今湖南省衡阳县南。这里借指作者的故乡。
13. 雁回:大雁归来。
14. 强:勉强。
15. 聊:姑且,暂且。
16. 赋咏:做诗吟唱。
17. 三:多次。
18. 愧乏:感到缺乏。
19. 楚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又和题宜春台》是北宋诗人祖无择在异地他乡抒发自己感慨之作。首联“异乡何处散幽怀,頼得城中百尺台”,开篇便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感,而幸运的是,他还能在这座城市的最高处,也就是宜春台上,暂时排解心中的郁结。接下来的“还向天涯经岁住,那知春色为唯来”,则描绘了诗人在外奔波多年,终于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颔联“雪消江上看梅发,风暖衡阳有雁回”,写的是雪后初晴的江边,梅花绽放的美景;而在温暖的衡阳,大雁也随着春天的到来开始北归。这两句不仅体现了季节更替的美好景象,也暗含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强拟登高聊赋咏,再三媿乏楚人才”,则是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嘲。他虽有登高的豪情壮志,却感到才华匮乏,无法像楚地才子那样挥毫泼墨,尽情抒怀。这首诗既有游子思乡之情,又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展现出了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又和题宜春台》是北宋时期诗人祖无择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960-1127年之间,即北宋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特别是山水田园诗,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祖无择在这个时期的生活经历丰富多样。他曾任福建路转运判官、尚书都官员外郎等职,后因罪被贬到江西等地。他的诗歌创作深受其人生际遇的影响,既有对朝廷的忠诚,又有对百姓的关注。在贬谪期间,祖无择游览了宜春台,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又和题宜春台》。
在北宋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科举制度也逐渐完善。文人墨客纷纷投身科场,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然而,在这个时期,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尤其是官僚腐败、土地兼并等问题。祖无择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政治家,他在《又和题宜春台》中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许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