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干处缁尘湿处泥。
天嫌世路净无时。
皓然岩谷总凝脂。
清夜月明人访戴,玉山顶上玉舟移。
一蓑渔画更能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干燥的地方积满了灰尘,潮湿的地方满是泥土。
天空似乎也讨厌世间道路的干净,总无法时刻保持洁净。
就像白色岩石和山谷总是凝结着油脂一样。
在明亮的夜晚,明月照耀下,人们来拜访戴高乐,就像在山巅之上移动一艘玉舟一样壮观。
穿着蓑衣的渔人在这样的画卷中显得更加奇特。
去完善
释义
1. 干处:干燥的地方。
2. 缁尘:黑色的尘土,这里指世俗的污浊。
3. 湿处:湿润的地方,这里指自然的纯净。
4. 无时:无时无刻。
5. 皓然:洁白光亮的样子。
6. 岩谷:岩石和山谷,这里指大自然的环境。
7. 凝脂:凝固的脂肪,这里比喻纯洁无暇的事物。
8. 清夜:清澈的夜晚。
9. 月明:月光明亮。
10. 人访戴:引用《世说新语·任诞》中的故事,形容友人之间的亲密交往。
11. 玉山:比喻高洁的品质。
12. 玉舟:美好的事物,这里指友情或高尚的思想。
13. 一蓑:一件蓑衣,这里用来形容淡泊的生活态度。
14. 渔画:描绘渔人生活的画作。
15. 能奇:具有奇特的韵味或境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以“干处缁尘湿处泥”起笔,寓意尘世中的洁净和污浊并存,同时揭示了世事变幻、人生无常的道理。紧接着“天嫌世路净无时”进一步揭示世界难以恒久保持清洁的真相,暗示人们应顺应自然界的循环规律。下片则以“皓然岩谷总凝脂”描绘出山岩、幽谷的美景,营造出宁静致远的意境。后两句“清夜月明人访戴,玉山顶上玉舟移”则表现了夜深人静之时,月光明媚,如同人间仙境的情景,其中的“访戴”暗含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探求与追求。而最后的“一蓑渔画更能奇”则表达了作者在平凡生活中发现奇趣的感悟,展示出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浣溪沙》是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程大昌的一首词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孝宗时期(1163年-1189年),也就是公元12世纪的中晚期。这个时期的南宋朝廷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一定的繁荣。
在这个时期,程大昌作为一位学者和政治家,对于国家治理和民生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他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历史学、经学等领域,同时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曾任过礼部尚书等职。在政治生涯中,程大昌主张务实、稳健的治国理念,对南宋朝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南宋正处于金国侵略的威胁之下,国家民族矛盾尖锐。然而,南宋朝廷在某种程度上采取了妥协退让的政策,导致民间对朝廷的不满情绪逐渐升温。在这种社会氛围中,程大昌作为一位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通过对民生现实的关切和对历史的反思,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词作,如《浣溪沙》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