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行元赴举
晚渡邗沟惜别离,渐看烽火马行迟。
千钧何处穿杨叶,二月长安折桂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傍晚时分在邗沟道别,依依不舍;渐行渐远,渐渐看到烽火的信号和马行的迟缓。
这个比喻犹如千钧之力的箭矢射中杨柳叶一般精准;又如二月长安城的人们争相折取桂枝以求好运一样热烈。
去完善
释义
1. 邗沟:古运河水道名,在今江苏扬州市一带。
2.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信号。这里借指边疆战乱地区。
3. 马行迟:形容行路艰难缓慢。
4. 千钧:形容力量巨大。千钧重之物, 一根头发也悬不起。喻指武艺高强。
5. 穿杨叶:即百步穿杨。本指射箭技艺高超,能够射中远处杨柳树的叶子。这里用来赞美杨行元的才华出众。
6. 二月长安折桂枝:这句表示祝愿杨行元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取得优异成绩。长安,古代中国四大古都之一,隋唐时期称为长安,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折桂枝,出自《晋书·郤诜传》“我犹桂林之一枝,昆仑之球琳也。”比喻科举及第。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友人杨行元赴京赶考的场景。首句“晚渡邗沟惜别离”通过描述渡江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和友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临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接下来的“渐看烽火马行迟”一句,则是通过观察烽火的动向和马行的速度,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渐进。
而第三、四句“千钧何处穿杨叶,二月长安折桂枝”则是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千钧何处穿杨叶”这一比喻暗示着友人杨行元的才华横溢,仿佛一支箭能够穿透杨叶一般锐利;而“二月长安折桂枝”则意味着希望他能够在二月的京城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像古人折取桂枝寓意高中一样。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离别场景的细节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祝福和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杨行元赴举》是唐代诗人刘商在贞元年间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在贞元年间的科举考试中,唐朝选拔贤能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贡献力量。此时,刘商的一位好友杨行元即将参加科举考试,前往京城赴举。
刘商与杨行元相交多年,友谊深厚。他们共同经历了许多人生曲折,互相支持鼓励。在这个关键时刻,刘商用这首诗表达了对杨行元的美好祝愿和期望。希望他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贡献。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科举制度已经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文人墨客们通过科举考试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成为朝廷和地方官员的选拔对象。刘商在这首诗中传达了当时社会对科举考试的重视和期待,以及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