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芙蓉与菊花
秋光浓欲滴,结束东篱花。
糁糁纷点缀,戢戢相参差。
渊明太好事,言乐酌流霞。
谁云制颓龄,为与霜争华。
映水开芙蓉,丽色如春葩。
谩以拒为名,青女不能加。
持此问渊明,何乃吝齿牙。
门外风如箭,黄落满天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日的阳光浓烈得如同滴落的甘露,盛开的菊花在东篱边展示着它们的风华。星星点点的小白菊遍布四野,互相映衬又彼此独立。陶渊明总爱寻找快乐,他常常品尝着美酒享受着眼前的美景。谁说这可以延缓衰老的步伐,它只是不甘示弱于秋日的霜华而已。
河水映照出水中盛开的莲花,它们鲜艳的容颜犹如春天的花朵一般。人们常常用拒霜来称呼它们,却无法否认它们是秋天最美的风景。我不禁想问陶渊明,你为什么如此吝啬你的赞美之词呢?
门外的风吹得如同利箭一般,黄叶满地,布满了整个天地间。
去完善
释义
1. "结束":这里指花的凋谢。
2. "东篱":此处引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
3. "糁糁":形容花朵零落的模样。
4. "戢戢":形容花朵密集的样子。
5. "渊明":陶渊明,东晋诗人,菊花的代表人物。
6. "流霞":原指天上的彩霞,这里代指美酒。
7. "制颓龄":控制衰老的过程。
8. "霜争华":与霜降时的美好争艳。
9. "映水":在水上倒映。
10. "芙蓉":荷花。
11. "丽色如春葩":比喻荷花美丽如春天的花朵。
12. "谩以拒为名":虽然被称为拒霜,即虽美但并不抵抗寒冷。
13. "青女":掌管霜雪的神灵。
14. "吝齿牙":舍不得赞美。
15. "门外风如箭":形容秋天的疾风。
16. "黄落":树叶枯黄落下。
去完善
赏析
《咏芙蓉与菊花》是南宋诗人杜范的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诗中通过对比芙蓉和菊花的不同特点,展现了秋天的美丽景色。
首联“秋光浓欲滴,结束东篱花”,点明了秋天美丽的景色和菊花盛开的场景。诗人用“浓欲滴”来形容秋光的艳丽,将秋天的阳光比作浓烈的液体,形象生动。而“结束东篱花”则描述了菊花在篱笆边盛开的美景,展现出秋天丰收的景象。
颔联“糁糁纷点缀,戢戢相参差”,进一步描绘了菊花盛开的场景。“糁糁”意为零散的样子,“戢戢”意为聚集在一起,这两句诗描绘了菊花错落有致、繁茂盛开的画面。
颈联“渊明太好事,言乐酌流霞”,诗人引用陶渊明的诗句,表达了陶渊明对菊花的喜爱之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热爱自然,尤其喜欢菊花,常常把酒赏菊,享受田园生活。这里,诗人借陶渊明之口,表达了对菊花的赞美。
尾联“谁云制颓龄,为与霜争华”,诗人提到菊花在风霜中依然盛开,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诗人以此赞美菊花不畏严寒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老年生活的期许。
全诗通过对秋天美景和菊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诗人通过对比芙蓉和菊花的特点,突出了菊花不畏严寒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态度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芙蓉与菊花》是南宋诗人杜范的一首描绘芙蓉与菊花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1241年前后,此时正值宋金对峙时期,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国家形势较为稳定,但也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困境。
杜范出生于浙江台州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青年时期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中举。后来他因才华出众而被荐举为官,历任州县官职,长期在基层任职。他在任期间,关心民生,勤政廉政,深得百姓爱戴。然而,由于官场腐败,他多次遭受排挤和陷害,宦途颇为坎坷。
在创作《咏芙蓉与菊花》时,杜范正身处江南水乡,他目睹了芙蓉和菊花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特点,从而联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以芙蓉和菊花为象征,表达了自身虽处逆境,却依然能保持高洁品质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