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权先辈归觐信安
衣彩独归去,一枝兰更香。马嘶芳草渡,门掩百花塘。
野色亭台晚,滩声枕簟凉。小斋松岛上,重叶覆书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身着华服独自离去,兰花的香气更加浓郁。马匹在芳草渡口嘶鸣,门口掩映着百花的池塘。田野景色中的亭台显得格外美丽,河畔的波涛声让枕席感到凉爽。我的小屋坐落在松树岛中,茂密的树叶覆盖了书房。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先辈:对前辈的尊称,这里指权氏的一位长辈。
2. 归觐:回故乡省亲。觐,拜见。
3. 信安:唐朝县名,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一带。
4. 衣彩:身着五彩之衣,形容衣着华丽。
5. 一枝:此处指兰花。
6. 马嘶:马匹鸣叫。
7. 芳草渡:长满香草的小渡口。
8. 门掩:关闭门户。
9. 百花塘:开满鲜花的池塘。
10. 野色:郊外的景色。
11. 亭台:泛指建筑物。
12. 滩声:水流的声音。
13. 枕簟:枕头和竹席,泛指卧具。
14. 小斋:小屋。
15. 松岛:松树繁茂的小岛。
16. 重叶:重叠的树叶。
去完善
赏析
《送权先辈归觐信安》是赵嘏写给即将回故乡的信安的权先辈的诗。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布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家乡画面,表达了对他乡的赞美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首联“衣彩独归去,一枝兰更香”,通过描绘权先辈身着华丽的衣服,携带着一盆清香的兰花回乡,展现了他荣归故里的情景。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强调出权先辈的形象以及其带来的惊喜之感。
颔联“马嘶芳草渡,门掩百花塘”,通过对马蹄声、渡口的芳草地、塘边的百花的描述,展现出沿途风光的美丽。这两句相互映衬,突显了信安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美妙。
颈联“野色亭台晚,滩声枕簟凉”,描绘了傍晚时分,田野中风景如画的小亭、小桥和流水;深夜里,枕着河滩声进入梦乡,彰显了信安乡村的美好生活场景。诗人用“野色”与“亭台”的对比,传达了生活的节奏与宁静的氛围。
尾联“小斋松岛上,重叶覆书堂”,则是进一步刻画了信安的生活环境,表达出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此联通过将“小斋松岛”与“重叶覆书堂”进行对比,展现了他对家乡的浓烈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权先辈归觐信安》是唐代诗人赵嘏的作品,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在这首诗歌中,赵嘏表达了送别友人权先辈回到家乡信安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首诗既体现了两人深厚的友谊,又表现了赵嘏对故乡故人的怀念之情。
在唐宪宗元和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然而,在这一时期,宦官势力逐渐崛起,政治斗争日益激烈。在这种背景下,赵嘏作为一位文人墨客,一方面希望能够在朝廷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另一方面则向往远离尘嚣,回归田园生活。
赵嘏与权先辈相交甚厚,他们一起在长安城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然而,随着权先辈决定回乡探亲,赵嘏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送权先辈归觐信安》。诗中,赵嘏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