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三国论

标题包含
三国论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恃也。夫惟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   悲夫!世之英雄,其处于世,亦有幸不幸邪?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捽,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项籍以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咄嗟叱咤,奋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得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用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门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惫矣。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兄苏轼、苏洵合称“三苏”。 苏辙自幼聪明颖悟,与其兄苏轼一同进入...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现在的人们都害怕勇敢却只有你勇敢,那么勇敢的你就能够取胜;如果大家都愚昧只有你有智慧,那么有智慧的你就能取得胜利。但是如果在勇者之间相遇,那勇者的力量就不值得依赖了;同样在智者之间交锋,智者的智慧也就不值得依赖了。就是因为智慧和勇气不能单独决定天下的归属,所以天下的难题才会层出不穷,难以解决。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英雄君主,他们在遇到智勇双全的人时,自己却不能表现出智慧与勇气,只有这样才能看出谁是真正智勇双全的人。 真是令人悲痛啊!世上那些英雄,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也有幸运和不幸吗?像汉朝的高祖皇帝和唐朝的太宗皇帝,他们都是靠智慧与勇气超过世人,从而取得了成功;曹操、孙权和刘备,他们却因为智慧与勇气的相互碰撞而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就像两只老虎互相攻击,它们无法通过实力来决出胜负,只能让彼此受到伤害,却无法杀死对方。这时候,可惜没有谁能用汉高祖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过去项羽凭借他百战百胜的气势,掌握着诸侯的权力,他用他的愤怒和暴力向西面对抗高祖,气势如同狂风暴雨一般。当时的人们都认为汉朝就要灭亡了。然而高祖靠着他没有智慧也没有勇气的身体,挡住了项羽的道路,使得项羽无法前进,虽然他的愚钝看起来像是天大的笑话,但最终却能摧毁项羽的力量,直到他死去。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人的勇气和力量,如果一直使用,就必定会消耗殆尽;而他们的智慧,如果长时间没有成果,也必然会感到疲惫而无法坚持下去。项羽想要利用他的长处在一时间击败我,但我关上门拒绝他,让他失去他的目标,想离开却又离不开,而项羽这个时候已经精疲力尽了。 现在的曹操、孙权和刘备,这三个人都知道用他们的才能来争取成功,却不知道用缺乏才能的方式去争取成功。世人说:孙权的才能比不上曹操,刘备的才能又比不上孙权。刘备只因为智慧不足和勇气不够,所以在某些方面比不上前两者,但他不知道如何用他的弱点来赢得胜利,这就说明他已经困惑了。刘备的才能和高祖皇帝有一些相似,但是他不知道如何使用这种才能。过去高祖皇帝是如何使用他的才能的呢?他有三个方法:首先占据有利的地方,展示给世人看;然后广泛地招募贤能的人,来辅助他弥补他的不足;最后,他有着果断、敏锐、刚毅的气质,却不轻易使用,而是用来打击项羽嚣张的气焰。这三个策略,曹操、孙权和刘备都没有能力实施。只有刘备接近这个标准,但还没有达到。他内心还有骄傲和自负的情绪,想要做到迟钝却无法做到,想要做到果断却无法做到,这两种情绪在他心中不断斗争,无法得到平衡。所以他虽然想做些事情,却总是不成功;他虽然有他的愿望,却总是不能实现。他放弃整个天下进入巴蜀地区,这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他任用诸葛亮这样的治国之才,却在战争的混乱中,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将领;他控制不住他的愤怒,冒着他的短处去攻击别人,这说明他的气质并不足以支撑他。 唉!当他被曹操和袁绍追杀的时候,他在吕布的手下受苦,又在荆州遇到困难,尽管遭遇了一百次的失败,但他的意志并没有被打垮,我们不能不说他具有高祖皇帝那样的品质,然而他却始终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使用自己的方法。所以说,古代的英勇之人,谁也比不上汉高祖啊!
去完善
释义
1. "古者英雄之君"中的"古者"是古代的意思,"英雄之君"是指具有英勇品质和才智的君主。 2. "汉高祖"指的是刘邦,他是西汉的第一位皇帝,被尊称为汉高祖。 3. "唐太宗"指的是李世民,他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被尊称为唐太宗。 4. "曹公"指的是曹操,他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被封为魏武帝。 5. "孙"指的是孙权,他是东吴的开国君主,被尊称为吴大帝。 6. "刘"指的是刘备,他是蜀汉的开国君主,被尊称为蜀汉昭烈帝。 7. "昔者项籍以百战百胜之威"中的"项籍"即项羽,他是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之一,后被刘邦击败。 8. "项氏"也是指项羽。 9. "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这句话的意思是,孙权在某些方面不如曹操,刘备又不如孙权。 10. "信、越"分别指的是韩信和越国大夫范蠡,他们都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11. "翘然自喜"形容骄傲自得的样子。 12. "百败而其志不折"形容经历了多次失败但意志仍然坚定。 13. "汉高帝"指的是刘邦,他是西汉的第一位皇帝,被尊称为汉高祖。
去完善
赏析
《三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辙所作的一篇史论散文,全文以“智勇”为主题,分析了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刘备三位英雄人物各自的优劣以及他们各自未能取得天下的原因。文章主要从智勇的角度来评判英雄的才能,并对曹操、孙权、刘备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首先,作者指出,如果天下只有一个勇者或智者,那么这些人就可以轻易战胜对手。但如果双方都是勇者或智者,那么勇者和智者的优势就无法体现出来,因为双方的能力相互抵消。这种智力与勇力的较量就像两只老虎互相撕咬,无法分出胜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曹操、孙权、刘备三个人都无法统一天下。因为他们都是既有智谋又有勇力的人,他们的能力相互制约,使得局势一直无法稳定。 接着,作者举例分析了汉朝的刘邦和唐朝的李世民,他们都是凭借过人的智谋和勇力赢得了天下,而曹操、孙权、刘备则是由于智勇相当而无法一统天下。同时,作者还进一步指出,这三位英雄之间的争斗就像两头老虎在搏斗,虽然看起来气势汹汹,但实际上并不能伤害到对方。因此,作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有人像刘邦那样善于利用自己的弱点,也许就能找到胜利的机会。 然后,作者详细分析刘备的情况,认为他的能力和刘邦相似,但不知道如何正确运用自己的才能。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不足之处。例如,刘邦能够占据有利地形,广泛招募优秀将领,以及适时展示自己的勇气,这些都是刘备所欠缺的。此外,刘备还有一股果决勇猛的气势,但他并不懂得如何正确运用,这也使得他在和敌人的争斗中始终无法取得优势。 最后,作者总结道,虽然刘备在三国时期的英雄中是最接近刘邦的,但他终究还是没能像刘邦那样取得成功。这是因为刘备在关键时刻不能做到沉著冷静,总是急于求成,这就使得他的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作者感叹,虽然刘备在三国时期的英雄中是最接近刘邦的,但他终究还是无法像刘邦那样取得成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三国论》是宋代诗人苏辙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北宋时期。这首诗通过对三国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国家治理和忠诚担当的深刻理解。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苏辙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他刚刚辞去了翰林学士的职务,开始了他的地方官生涯。这一时期,北宋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腐败严重,边疆局势紧张。苏辙在目睹了朝廷内部的纷争和国家的内外忧患后,深感忧虑。于是,他通过对三国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自己和他人的期许: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要勇于担当,为国家尽忠职守。 在北宋时期,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士大夫们普遍注重气节与道义。然而,当时的社会风气逐渐转向功利主义,许多官员为谋求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大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苏辙通过《三国论》表达了自己对忠诚、责任和担当的坚守,呼吁人们在面对国家和民族危机时要勇敢站出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