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常爱杜牧之晚花红艳静高树绿阴初之句还山居适当此时讽味不已有概于余心者用为韵作十绝 其九
风篁萦磴道,夏木昼阴阴。
一鸟不鸣处,山高流水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风吹拂竹篁环绕山间石径,夏日树木葱茏正午阴凉幽幽。
在这宁静无声的一片地方,高山之上水流潺潺深切地流淌着。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杜牧之”:唐朝诗人杜牧的字,此处指代杜牧。
2. “晚花红艳静高树绿阴初”:这句描绘了杜牧的诗中描述的晚春景象,红艳的花在安静的枝头盛开,绿树成荫。
3. “风篁”:风吹竹林。
4. “萦磴道”:沿着台阶弯曲的小路。
5. “夏木昼阴阴”:夏天树木茂密,阳光被树叶遮挡,形成阴凉的环境。
6. “一鸟不鸣处”:形容环境幽静,连鸟儿都不叫唤的地方。
7. “山高流水深”:表示地势险峻,山水交融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诗人程俱在夏日午后,游历山间,体验大自然的美景与恬静。首句“风篁萦磴道”描绘出山林间清风拂过翠竹的生动景象,宛如一幅山水画般展现眼前。紧接着“夏木昼阴阴”通过对“夏木”和“昼阴阴”两个景物的刻画,传达了夏季阳光的强烈与茂密树林带来的阴凉对比。然后“一鸟不鸣处,山高流水深。”将视线从山林转至山涧,动静相宜,暗示了自然界静谧且深沉的力量。整首诗通过多层次的景物描绘,向读者展现了宁静致远的夏日山居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余常爱杜牧之晚花红艳静高树绿阴初之句还山居适当此时讽味不已有概于余心者用为韵作十绝 其九》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1150年左右。当时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而金兵屡次南下侵犯,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诗人程俱在这首诗中以咏史抒怀的手法,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忧虑。
从作者的人生际遇来看,程俱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文人学者,曾任尚书郎、国子监祭酒等职,后因弹劾秦桧被罢官。他身处乱世,对国家前途命运忧心忡忡,对现实政治有着深刻的洞察力。这首诗歌正是他在归隐田园之后,借以抒发内心忧国忧民情怀的作品。
在时代背景方面,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一方面,北方沦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另一方面,南宋政权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内加强皇权,对外采取妥协政策,使得国家内外矛盾日益加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寄寓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