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山中述事
初宵门未掩,独坐对霜空。极目故乡月,满溪寒草风。
樵声当岭上,僧语在云中。正恨归期晚,萧萧闻塞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幕刚刚降临,门还没有关闭,独自一人坐在月光下,面对着寒冷的天空。我向远方望去,看到故乡的那轮明月,照满了小溪边上的荒草。山上砍柴的声音传来,仿佛听见了云中的僧侣在诵经。正是恨归乡的日子迟迟未到,此时却又听到了寒风中的塞鸿啼鸣之声。
去完善
释义
1. 宵:夜晚。
2. 霜空:秋天的天空。
3. 极目:远望。
4. 故乡月:诗人此时身处他乡,望着故乡的方向看到的月亮。
5. 满溪:充满溪水的意思。
6. 寒草风:带有寒意的草间风声。
7. 樵声:砍柴的声音。
8. 僧语:僧人的诵经声。
9. 云中:形容声音似乎从云端传来。
10. 萧萧:象声词,形容风声或马鸣等声音。
11. 塞鸿:边塞飞来的大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夜山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到家乡的心情。首联“初宵门未掩,独坐对霜空”,描述了诗人独自坐在门外,面对着寒冷的夜空,体现了诗人孤独的意境。颔联“极目故乡月,满溪寒草风”,诗人抬头望向故乡的方向,看到那轮明月,联想到故乡的情景,同时感受到满溪边的寒草在风中摇曳,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颈联“樵声当岭上,僧语在云中”,描述了山岭上的樵夫砍柴的声音和云中的僧人诵经的声音,表现出山间宁静的氛围。尾联“正恨归期晚,萧萧闻塞鸿”,诗人因归期延误而感到遗憾,听到远方传来的塞鸿叫声,更增加了诗人思乡的情感。整首诗以景色、声音和情感交融,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秋天,诗人薛能在山中秋夜之际创作了这首《秋夜山中述事》。此时的薛能任商州刺史,远离朝廷,独自在山中度过秋夜。
在当时的唐朝社会,官僚士人普遍追求功名利禄,但薛能却因遭排挤而远离京城,内心充满失落和无奈。他在山中秋夜之时,回顾自己的一生,感叹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他曾经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如今却只能在山间田野中找到心灵的慰藉。
在这个时代,唐朝已经进入了晚唐时期,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志士纷纷逃离京城,选择隐居山林,寻求心灵上的安宁。薛能也是如此,他在山中秋夜之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