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读史

标题包含
读史
魏延及杨仪,两人蜀俊乂。 各怀专妬心,曲直竟谁在。 孔明惜其才,未尝辄偏废。 渭南反斾归,师在千里外。 朝臣意左右,魏为杨所害。 杨亦不得死,晚用姜维辈。 蜀竟以是亡,束手付邓艾。 艾复矜其功,受制于钟会。 四人共一律,皆以专妬败。 家国莫不然,呜呼可为戒。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魏延和杨仪,都是蜀国的优秀才俊。 他们各自怀揣着嫉妒的心,究竟谁是谁非很难判断。 诸葛亮珍惜他们的才能,未曾轻易偏袒任何一方。 当诸葛亮在渭南掉转军旗撤退时,大军远在千里之外。 朝廷大臣们意见不一,认为魏延是被杨仪陷害的。 然而杨仪也没能善终,后来启用姜维等人。 结果蜀国最终灭亡,束手无策地交给了邓艾。 邓艾又自夸其功,结果被钟会制约。 这四个人都有共同之处,都是因为嫉妒而失败。 国家和家庭也是如此,唉,真是应该引以为戒啊!
去完善
释义
1. 魏延:字文长,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诸葛亮去世后,与杨仪不和,互相争权,后被杨仪诬陷谋反,最终被杀。 2. 杨仪:字威公,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诸葛亮去世后,与魏延争权,最终排挤魏延,但因忌恨朝廷,被免职,后在魏国逝世。 3. 孔明:即诸葛亮,字孔明,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4. 渭南:指陕西省渭南县,位于陕西省中部。 5. 反斾:指回军,返回原地。 6. 师:军队。 7. 左右:指犹豫不决。 8. 魏为杨所害:指魏延因杨仪的陷害而死。 9. 姜维:字伯约,蜀汉将领,曾任卫将军,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北伐中原,最终兵败被杀。 10. 束手:形容无法抵抗,任由摆布。 11. 邓艾:字士载,魏国名将,曾率军灭蜀,后遭钟会陷害而死。 12. 矜:自夸,炫耀。 13. 钟会:字士季,魏国名将,参与灭蜀之战,后因叛乱失败被杀。 14. 四人:指魏延、杨仪、姜维、邓艾。 15. 专妬:指嫉妒之心过重。
去完善
赏析
《读史》这首诗描绘了诸葛亮、魏延、杨仪、姜维和邓艾等蜀国人物的历史故事,以及他们因嫉妒之心导致蜀国灭亡的教训。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生动叙述,揭示了人们应警惕妒忌之心的危害,警示家国皆然的道理。诗中,诸葛亮的智慧形象跃然纸上,他对人才的珍惜和对事理的洞察力令人敬佩。魏延与杨仪的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 整首诗结构紧凑,语言精炼,颇具历史感。诗人通过挖掘历史细节,传递了深刻的道理,使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启示。这首咏史诗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典范,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主题和人性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史》是南宋诗人陆文圭的杰作,这首诗创作于宋末元初时期(公元1265年-1368年)。在这段时间里,南宋与元朝进行了长达四十多年的拉锯战,最终南宋被元朝所灭。 陆文圭作为南宋的文人学者,在这动乱的年代饱受战乱之苦。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于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对时局的关注。他曾担任南宋的官员,但因战乱被迫辞官,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在此期间,他通过阅读史书,回顾历史上的兴衰更替,感叹世事的无常。 在陆文圭所处的时代,中国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南宋末年,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最终攻陷临安,灭亡南宋。这一时期,汉人受到元朝统治者的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这也为后来的明朝崛起奠定了基础。 在这样复杂的历史背景下,陆文圭创作了这首《读史》,表达了他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关注。他用诗歌的形式,传达了对于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忧虑,同时也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国家危难之际的责任担当。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