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
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
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势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径直穿越江河抵达中央地带。山峰环绕着秋天的边塞显得雄壮无比,急流撞击着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西塞山:古代战争时用于防御的工事。
2. 势从千里奔:指敌军势如破竹,来势汹汹。
3. 直入江中断:形容敌军长驱直入,攻占了军事要塞。
4. 岚横秋塞雄:指山上雾气弥漫,凸显了战场的苍茫。
5. 地束惊流满:比喻地形险峻,水流湍急。

去完善
赏析
《西塞山》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歌。诗中通过“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等诗句,展现了西塞山独特的地形风貌和雄伟的气势。
首句“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用动态的笔触描绘了西塞山的地理特点。诗人以奔腾不息的水流作为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西塞山险峻陡峭的地貌特征,以及其阻隔江河的气概。
第二句“岚横秋塞雄”则进一步强调西塞山的壮丽景象。其中,“岚”意为山林中的雾气,这里指代山色;“秋塞”则寓意秋天的边疆地区。在诗人眼中,西塞山的巍峨与广袤如同边陲的烽火台,矗立在秋季的原野上,显示出雄壮的气魄。
最后一句“地束惊流满”,描写的是山间激流奔涌的场景。此处“地束”表示地势险要,而“惊流”则是水流湍急的表现。这种自然界的壮观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总之,整首诗以磅礴的气势、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修辞手法,诠释了西塞山的壮美与雄浑,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富有力量的山水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塞山》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玄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左右,正值安史之乱时期。在这期间,韦应物的人生际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曾担任过宫廷侍卫,但由于战乱,他的职位被免除,成为了一名闲居之士。
在安史之乱这个特殊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然而,韦应物却在这种环境下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他游历山水,欣赏自然美景,以诗明志。在他的笔下,西塞山的美景跃然纸上,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
通过对《西塞山》一诗的创作背景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韦应物在面对人生挫折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寄情于山水之间。这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在面对社会动荡时,仍然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