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云泉题咏
天一生水,坎卦象旃。
二阴一阳,坤之中渊。
天而非此,必为旱年。
泽自空降,其云油然。
地而非此,民何以田。
曰有畎浍,泉出于山。
六坎之卦,次坤次干。
在屯为云,在蒙为泉。
至于需卦,复以云言。
既亨既养,需厥成焉。
万物始生,孰为之元。
水为物母,乳之而蕃。
云为水胎,泉为水源。
云初一缕,霶霈八埏。
泉初一滴,汹涌滔天。
君子心学,攸体攸研。
观象于坎,奚水之专。
中刚内实,处险常安。
于云于泉,复究厥观。
水之始初,未波未澜。
心之始初,万善俱完。
如云欲雨,如泉欲川。
发而中节,养蒙亨屯。
无为而成,地平天全。
心之动也,化育攸关。
我心未动,厥亦有传。
云之动天,不可复还。
盍亦求诸,未云之前。
泉之动矣,不可复返。
盍亦求诸,未泉之前。
心之既发,收之孔艰。
心之未发,泉本云根。
不睹不闻,无倪无端。
戒慎恐惧,以操以存。
洎及发也,电激河奔。
一言蔽之,敬为入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上天产生水,坎卦象征这一点。
两个阴爻一个阳爻,这是坤中的深渊。
如果天上不是这样,必定是旱年。
雨露从天而降,云朵油然而生。
地上不是这样,人们如何耕作?
有的有田间水道,泉水从山中涌出。
坎卦六爻,位置在坤和乾之间。
在屯卦时它表现为云,在蒙卦时它是泉。
到了需卦,又变成云。
一旦贯通,得以养育,需要的东西就达成了。
万物刚开始生长,谁是它们的源泉?
水是万物的母亲,滋养着它们繁衍不息。
云是水的胚胎,泉是水的源头。
云一开始是一缕,后来弥漫四方。
泉一开始是一滴,最终汹涌澎湃。
君子通过学习内心,观察坎卦的变化。
哪里有水专用的地方?
中间刚硬,内部坚实,处于危险中也可以安稳。
对于云和泉的观察,还要进一步探讨。
水最初的时候,没有波浪没有波澜。
心灵最初的状态,是万善具足。
就像云要下雨,泉要汇成川。
奋发向前但不过度,启蒙与养蒙可以亨通顺利。
无所作为就能成功,天地和谐安宁。
心灵的行动,关系到化育万物。
我的心还未动,道理已经流传了。
云动起来天空都无法恢复,何不在云动之前就寻求它呢?
泉动起来就无法返回,何不在泉动之前就寻求它呢?
心灵已经萌发,收敛起来就很困难。
心灵还未萌发,泉水就是云的根源。
看不到也听不到,无边无际。
谨慎警惕,通过实践来保存它。
等到心灵真正发动,像雷电一样激烈,像江河一样奔腾。
一言以蔽之,敬字是入门的关键。
去完善
释义
《题云泉题咏》是一首描绘云泉景象和揭示人生哲理的诗歌。以下是对其中词语的注释:
1. 天一生水, 坎卦象旃:“天一生水”是道教哲学中的观念,认为水是万物之源。“坎卦”是《易经》中的一个卦象,象征危险与困难。
2. 二阴一阳, 坤之中渊:“二阴一阳”指的是《易经》中的坤卦,代表着母亲和大地。“中渊”指坤卦的中心位置。
3. 泽自天降, 其云油然:“泽自天降”意味着雨水从天降落,滋润大地。“油然”形容云彩涌动的样子。
4. 地而非此, 民何以田:如果大地没有水分,人们就无法耕种。
5. 曰有畎浍, 泉出于山:“畎浍”是农田灌溉系统的水道。这句表示泉水从山中流出,滋养万物。
6. 六坎之卦, 次坤次干:这是《易经》中的“屯”卦,象征事物的萌芽和发展。
7. 在屯为云, 在蒙为泉:这两句意思是,在“屯”卦中,云是水的象征;而在“蒙”卦中,泉是水的主要形式。
8. 至于需卦, 复以云言:“需卦”代表等待,这句话意味着云的形成需要时间。
9. 万物始生, 孰为之元:这句强调水是万物的起源和生命之源。
10. 水为物母, 乳之而蕃:意为水是生命的母亲,哺育万物生长繁茂。
11. 中刚内实, 处险常安:这描述了《易经》中的“坎卦”的特点,意味着虽然处境危险,但只要内心坚定,就能保持安定。
12. 云之动天, 不可复还:云的涌动使天空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
13. 心之既发, 收之孔艰:一旦心灵受到触动,要收回这种状态是非常困难的。
14. 不睹不闻, 无倪无端:在未被触动的状态下,心灵是无形无端的,无法被感知。
15. 戒慎恐惧, 以操以存:时刻保持警惕,敬畏万物,以便维持心灵的纯洁。
去完善
赏析
《题云泉题咏》是宋代理学家方回的一首哲学诗。诗中通过观察自然界的水、云、泉等形象,提出了“心之未发,泉本云根”的哲学观点。诗人认为,心的初始状态如同清澈的水源,没有波澜和瑕疵,充满善良的品质。这与孟子所说的“性本善”思想相契合。然而,当心灵受到外界影响,就如同泉水涌出,无法回到原来的状态。因此,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纯净至关重要,要像云一样顺其自然,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探讨,表达了一种无为而治的人生哲学,强调心灵修养和敬畏之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云泉题咏》是宋代诗人方回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
在南宋时期,方回曾任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但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他曾多次上疏谏诤,主张抗金,但未被采纳。晚年退居故里,潜心著述。他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以山水田园诗为主,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纷争的厌恶。
与此同时,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也影响了方回的创作。当时正值宋金对峙时期,国家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然而,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却相对繁荣,许多文人士大夫选择隐居山林,寄情于山水田园,寻求心灵的慰藉。因此,方回的诗作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