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元歌
不识本家元宝贝,汩没缘尘生死快。
阿赖耶识藏无明,十八界缠缯网盖。
贪嗔痴,常在在,
心镜空花分内外。不知四大假成躯,
妄执六尘增渴爱。迷此心,
有三界,大地茫茫谁晓解。
依师戒定学看经,闻通真空即生怪。
世间物,无不坏,
唯独法身镇长在。毛吞巨海有谁知,
芥纳须弥实奇最。本无外,
亦非内,心法无形无可对。
假施七宝满三千,道眼未开心不会。
莫说知,休谈解,
自骊珠,不著买。
用无尽处示众生,识不破人还□□。
听语言,为教诲,
不脱声闻生进退。刹那一念入魔群,
万动虚招无间罪。本无传,
莫求解,祗这灵光终不昧。
大无边表细无尘,圆觉一轮如意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未能认识自己珍贵的佛性,却在红尘俗世中苦苦挣扎。
阿赖耶识里隐藏着无明,被十八界的烦恼所困扰。
贪婪、愤怒、愚痴,时时刻刻都存在,
心中的镜子映照出善恶美丑的内外之分。却不知道身体只是四大暂时聚合而成,
盲目执着于色、声、香、味、触六种感知,只会增加无尽的欲望。迷惑了这颗心,
就产生了三界轮回,茫茫宇宙谁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依赖师傅的教诲学习佛经,听闻般若真空之理却生出疑惑。
世间万物,没有不毁灭的,
只有涅槃法身永恒不变。谁能了解海洋也能被吞噬,芥子能容纳高山。它既无外,
也非内,心境无法与其相对。
即使拥有无数的珍宝,如果心中智慧未开也无法领悟真谛。
不要说认知,不要谈论理解,
要找到那颗属于自己的明珠,不必向外寻求。
用心去教导众生,看破世间虚幻的人还在少数。
聆听他人的言教,以为是智慧教育,
却不能脱离声闻的境地。在一刹那间误入魔道,
种种行为都会产生无法逃避的罪业。原本就没有传承,
无法求得解脱,只要保持内心的光明就不会迷失。
广大的法界中没有微尘,圆满的智慧如同如意宝袋。
去完善
释义
1. 本家:佛教术语,指自己修行的根本所在。在这里指自己的心灵深处。
2. 显元歌:是一首具有宗教哲学意义的诗作。
3. 阿赖耶识:是佛教术语,属于唯识学说的基本概念,表示人的第八识。
4. 十八界:是佛教术语,包括眼、耳、鼻、舌、身、意等六个感官及其相应的对象,共为十八界。
5. 缯网盖:比喻人们被各种烦恼束缚,无法解脱。
6. 心镜空花分内外:形容内心世界纷繁复杂,难以分辨。
7. 四大:佛教术语,指地、水、火、风四种元素,被认为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础。
8. 六尘:佛教术语,指六种感官的对象,包括色、声、香、味、触、法。
9. 毛吞巨海:比喻包容一切。
10. 芥纳须弥:意思是芥子能容纳须弥山,形容事物之小却能容括万物。
11. 七宝:佛教中所谓的七种珍宝,包括金、银、琉璃、珊瑚、玛瑙、珍珠、玫瑰。
12. 道眼:佛教术语,指能够洞察真理的智慧。
13. 骊珠:指的是珍贵的宝珠。
14. 无尽处:佛教术语,指的是无尽的境地。
15. 识不破:指无法领悟其中的奥妙。
16. 刹那一念:指极短的瞬间。
17. 魔群:佛教术语,指的是干扰人们修行的种种杂念。
18. 万动虚招:形容世间纷繁的假象。
19. 无间罪:佛教术语,指地狱中最重的罪恶。
20. 大无边表细无尘:形容广阔无边的境界。
21. 圆觉:佛教术语,指的是圆满的觉悟。
22. 如意袋:佛教术语,指能够满足人们愿望的神奇袋子。
去完善
赏析
《显元歌》是一首描绘佛家修行哲理的诗词。作者通过对比世俗与佛家的不同,揭示出人的无知和迷茫。诗词中将阿赖耶识(阿赖耶是佛教术语,指一切存在之本)、三界的概念,以及无明(不懂佛法真意)等与佛学思想紧密相连。“心镜空花分内外”、“妄执六尘增渴爱”等诗句更是揭示了人们由于贪嗔痴而对世界的误解和执着。
此外,诗词中还提到了关于世间万物无常、无常法身长存的思想,以毛吞巨海、芥纳须弥为例,寓意了宇宙的广阔无垠和生命的渺小短暂。而心法无形无可对之说,则意味着真正的道法是无形无声的存在,难以被言语传达。诗人提醒人们不要迷恋于七宝(佛教中的七种珍宝)的追求,而要真正从内心领会和理解大道。最后,作者以"大无边表细无尘,圆觉一轮如意袋"收尾,表达了人对大千世界认知的无尽性以及对圆满觉悟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显元歌》是北宋时期著名诗僧释印肃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即北宋真宗、仁宗时期。
释印肃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热爱文学,后来出家为僧,成为一位著名的诗僧。他的一生历经沧桑,曾游走于名山大川,参禅悟道,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感悟。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往往能够看到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这一时期,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佛教在社会上仍然有很高的地位,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参禅论道,探讨人生哲理。释印肃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他的诗歌作品,传达了深刻的佛学思想和人生哲理,成为了一代诗僧的典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