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荆公
青苗助役两妨农,天下嗷嗷怨相公。
惟有蝗虫偏感德,又随台旆过江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荆公:指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新法实施者。荆是他的封号,公是对他的尊称。
2. 青苗助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之一,以救济农民为目的,但具体操作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
3. 两妨农:对农民的双重损害。妨,妨碍,损害。
4. 天下嗷嗷:形容百姓痛苦不堪的抱怨声。嗷嗷,哀鸣声,这里表示民众的抱怨。
5. 怨相公:怨恨王安石这位宰相。相公,古代对宰相的尊称。
6. 蝗虫:这里象征干扰民生的小人。
7. 感德:感受到德泽,表示感谢的意思。
8. 台旆:官府的仪仗旗帜。台,官署。旆,旗子。
9. 过江东:前往江东地区。江东,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讽刺的笔触描绘了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和“募役法”给农民带来的困扰。首句“青苗助役两妨农”指出这两种政策一方面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另一方面妨碍了农业生产。第二句“天下嗷嗷怨相公”则形象地描绘了百姓对王安石的怨声载道。然而,诗的最后两句却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转折——“惟有蝗虫偏感德,又随台旆过江东”。这里的“蝗虫”可以理解为代表百姓疾苦的一种象征,而“感德”则暗示百姓并不领情。“又随台旆过江东”中的“台旆”指的是朝廷派遣官员慰问百姓的仪式,表达了诗人对于王安石变法失败、民生困苦的现实深深忧虑与无奈。总的来说,这首诗借用了寓言的表达手法,巧妙地传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与不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荆公》是北宋诗人刘攽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宋仁宗时期,具体时间难以考证,大致在公元1060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刘攽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他原本在京城担任官职,但因政治斗争而被贬到地方,内心充满了苦闷和忧虑。这使得他对时事有着深刻的洞察,也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慨。
刘攽所处时代,正值北宋中叶。此时,王安石已经推行新法,试图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然而,新法的实施却引发了许多争议,甚至导致了朝廷内部的分化。刘攽虽然对王安石的改革抱有期待,但他也看到了新法可能带来的问题,因此在诗中表达了对王安石的关切和担忧。
综上所述,《寄荆公》这首诗是在刘攽被贬期间创作的,它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对王安石的期望和担忧。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刘攽在人生低谷中的坚韧与睿智,以及他对时代的敏锐洞察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