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金陵
玉树歌终王气收,鴈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玉树歌声停歇,王者之气渐消,大雁南飞,高高送别秋天的石城。
江山未曾关心过历史的兴衰,任由夕阳与离愁相伴。
去完善
释义
1. 金陵:南京的古称,曾为多个朝代的都城。
2. 玉树歌:这里指代繁华盛世的乐曲。
3. 王气:象征帝王之气,也指代国家的兴旺。
4. 石城:指南京的石城山,又称为“石头城”。
5. 雁行:比喻人排列成行,如雁群飞行般整齐。
6. 斜阳:夕阳,傍晚的太阳。
7. 客:指诗人自己。
去完善
赏析
《再过金陵》的“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两句描绘了金陵曾经的繁荣与今日的衰败。其中,“玉树歌”借指往事,凸显了过去的繁华;“王气收”则暗示着如今的衰落,曾经的显赫一去不复返。而“雁行高送石城秋”则描述了大雁南飞的景象,象征着季节的变换以及时光的无情流逝。接下来的“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描绘了作者眼中的自然景色:不论人事更迭,江山始终美丽如初,而夕阳余晖更是成为了旅人愁绪的象征。诗人用充满情感的语言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江山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再过金陵》是唐代诗人包佶于大历十三年(778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时正值安史之乱后不久,社会动荡,民生疾苦。包佶作为朝廷官员,曾任职于江南道观察使、潭州刺史等职,亲眼目睹了战后的萧条景象,心中感慨万千。
在诗中,包佶描绘了金陵的繁华已成往事,昔日辉煌的金陵城已经变得破败不堪。城楼、宫阙等昔日辉煌的建筑物如今已成为了废墟。在这首诗中,他揭示了战争对国家和百姓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他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