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裴端公八月十五日夜对月见怀
凉夜清秋半,空庭皓月圆。
动摇随积水,皎洁满晴天。
多病嘉期阻,深情丽曲传。
偏怀赏心处,同望庾楼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凉的夜晚已过一半,秋天的气息已然临近;夜空中的明月显得格外明亮,整个庭院都被它的光芒照得通亮。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倒映着月影的摇曳,晴朗的天空中月亮显得格外洁白无瑕。
尽管我身体欠佳,但无法阻止我对美好时光的期盼;用深情的歌声来表达我的感受,让这份感情得以传递。在这美好的夜晚,我们一起站在高楼之上,共赏这美丽的月色。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酬:写诗来回赠别人。
2. 裴端公:指裴肃。唐肃宗至德年间曾任尚书右仆射,以非进士科出身而位居显职,时人称为“权门贵幸”。这里以裴肃借指其本人。
3. 八月十五夜:即中秋节,传统的重要节日。
4. 对月见怀:看到月亮想起某人或某事。
5. 凉夜清秋半:中秋夜晚,天气凉爽,秋季过半。
6. 空庭:空旷的庭院。
7. 皓月:明亮的月亮。
8. 动摇:指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摇动。
9. 积水:指池塘等水面。
10. 皎洁:形容月光明亮。
11. 晴天:晴朗的天空。
12. 多病:身体欠佳。
13. 嘉期:美好的时光。
14. 深情:深厚的感情。
15. 丽曲:优美的歌曲,这里指裴端公写的诗。
16. 偏怀:独自怀念。
17. 赏心:使人心情愉快的事物,这里指赏月。
18. 同望:共同仰望。
19. 庾楼:东晋文学家庾亮在武昌时所建的赏月高楼。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八月十五日的夜晚,诗人与朋友一同欣赏皓月的美景。"凉夜清秋半,空庭皓月圆"两句描绘出秋天的宁静和月亮的明亮。接下来的"动摇随积水,皎洁满晴天"进一步强调了月亮的光亮和周围的景色。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因身体原因无法与友人共度佳节的遗憾,但通过欣赏优美的歌曲来传达深厚的感情。最后两句表示虽然诗人无法亲自前往,但他的心早已飞到了朋友所在的地方,一同欣赏美丽的月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酬裴端公八月十五日夜对月见怀》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权德舆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8年,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唐朝国力逐渐恢复。权德舆在此时期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被任命为尚书左丞,仕途得意。
在创作这首诗时,权德舆心情愉悦,感慨万分。他回想起八月十五日夜,与友人裴端公共赏明月,共同抒发胸怀。这种美好的场景让他想起唐朝盛世的美景,以及好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