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莺啼残月
莺啼残月,绣阁香灯灭。门外马嘶郎欲别,正是落花时节。
妆成不画蛾眉,含愁独倚金扉,去路香尘莫扫,扫即郎去归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月色渐落的清晨,黄莺在枝头悲鸣,绣阁内的灯火也渐渐熄灭。门外的马儿发出悲伤的嘶吼,仿佛在诉说着即将离别的痛苦,这一切正好发生在花瓣飘零的季节。
她精心打扮好自己,却未能画出那诱人的蛾眉。她饱含着忧愁独自依靠在金碧辉煌的门扉上。不要清扫路上的香尘,因为一旦清扫干净,她的情郎就会慢悠悠地归来。

去完善
释义
莺啼:黄莺鸟的叫声。
绣阁:装饰华丽的楼阁,这里指女子居住的地方。
香灯:点燃的香烛。
马嘶:马的嘶鸣声。
郎欲别:男子将要离开。
妆成:梳妆完毕。
蛾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妆,将眉头描得如同蚕蛾触须般弯曲细长。
金扉:金属制作的门扉。
去路:离去的道路。
香尘:飞扬的尘土,常用来形容旅途的艰辛。
扫即:扫开就是。

去完善
赏析
《清平乐·莺啼残月》:韦庄词中细腻描绘了离别的场景与女子的不舍之情。首句“莺啼残月”暗示出离别的时间和环境,以自然界的声音、景象映衬离情的悲凉。次句“绣阁香灯灭”传达出一种落寞的氛围,为接下来的离别铺垫情感基础。随后两句,“门外马嘶郎欲别,正是落花时节”,描述了男子即将离去的画面,更显离别的凄美。接下来看女子的心态,“妆成不画蛾眉,含愁独倚金扉”,她虽有妆容却难掩哀愁,独自倚靠门扉,期待挽留即将远行的男子。最后两句“去路香尘莫扫,扫即郎去归迟”,女子恳求不要清扫离去路上的尘土,以免扫除之后显得空荡,流露出她对男子的深情和对别离的无奈。整首词婉转动人,情真意切,展现了韦庄在描绘女子心境方面的深厚功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平乐·莺啼残月》是晚唐著名词人韦庄的一首代表作品。这首词创作于9世纪末至10世纪初的晚唐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唐朝后期,由于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导致朝政腐败,民生疾苦,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韦庄作为一位文人,他的人生也经历了诸多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如愿以偿。尽管如此,韦庄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将这种情感融入到他的诗词创作中,展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的忧虑之情。在《清平乐·莺啼残月》这首词中,韦庄以莺啼残月为引子,表达了对战乱后的自然美景和人世沧桑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