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
扫尽诸方路布禅,到头窼臼落雁边。
台盘角畔重拈起,万里神光顶后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扫除一切障碍领悟禅宗智慧,到最后发现事物的根本在于简单的日常事物中。在人生的道路上重新审视自己,领悟到超越万里的精神光芒尽在身后。
去完善
释义
1. 释道昌:唐朝僧人,与唐玄宗有交往。
2. 扫尽诸方路布禅:指僧人在全国各地宣传佛法。
3. 到头窼臼落雁边:此句可能用了“雁过留声”的典故,意指僧人的名声传播四方。
4. 台盘角畔重拈起:在佛教教义的探讨中重新阐述自己的观点。
5. 万里神光顶后全:比喻僧人的德行和智慧如神光般照亮了四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宗僧人修行悟道的历程。首句“扫尽诸方路布禅”中的“诸方”指的是各方、四面八方,“路布禅”则是比喻禅宗的修行方式。这句诗表达的是僧人扫清了各种障碍,以禅宗的方式在各处传播智慧。第二句“到头窼臼落雁边”中的“到头”表示到了尽头,“窼臼”是禅宗修行的一种境界,而“雁边”则象征着遥远的地方。这句意味着僧人在艰苦的修行中达到了一个高深的境界,并将之传向远方。第三句“台盘角畔重拈起”中的“台盘角畔”是指佛教修行的基本教义,“重拈起”是说僧人再次强调这些教义的重要性。最后一句“万里神光顶后全”中的“万里”象征很远的距离,“神光”比喻佛法的智慧之光,“顶后全”是指佛法的最高境界。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禅宗修行的深刻理解和对弘扬佛法的热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僧》这首诗是唐朝诗人释道昌所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友人的深情厚谊和不舍之情。在创作这首诗时,释道昌正生活在唐玄宗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诗歌创作也达到了高峰。
释道昌作为一位僧人,他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起落落,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厚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对友人离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那个时代,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许多人精神寄托的支柱。释道昌作为一名僧人,他的创作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在他的笔下,自然景物不再是简单的描绘,而是具有了深刻的意义和象征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