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经台
胜事如飞去不还,无人更立白云间。
西风落尽贝多叶,明月自来天竺山。
岩桂影寒泉暗滴,玉炉香减藓空斑。
孤猿亦有斜阳恨,莫道三声是等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胜利的故事如同飞逝而去的时光不再回来,没有人愿意再次站在那白云之巅。西风吹落了所有贝多树叶,只留下明月从遥远的天竺山升起。岩石上的桂花树影子映在寒冷的泉水上,使它显得阴暗无光,玉炉中的香气已消散,只剩下斑驳的苔藓。孤独的猿猴也有在夕阳下哀怨的时候,不要说那三声悲鸣是无关紧要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1. 胜事:美好的事情或景色。
2. 不还:一去不复返。
3. 更:再。
4. 西风:秋风。
5. 贝多叶:佛经中指贝叶,一种多鳞的鱼。此处指经书。
6. 天竺山:中国浙江的一座山,位于杭州西湖南岸,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这里比喻僧侣修行之地。
7. 岩桂:岩石上的桂花。
8. 暗滴:水滴低落的声音。
9. 玉炉:精美的香炉。
10. 藓:苔藓。
11. 空斑:空空的地板。
12. 孤猿:孤独的猴子。
13. 斜阳:夕阳。
14. 三声:古人将日、月、星称为“三光”,这里指时光流逝。
15.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翻经台”,描述了诗人眼中的翻经台景观及其寓意。诗的主体在描绘景观,同时传递出深深的哀愁和岁月流逝之感。具体分析如下:
首联点明主题,表达出对过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传达出世事如梦,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感慨。诗人通过“胜事如飞去不还,无人更立白云间”两句表达了这一情感。
颔联和颈联通过写景深化了这种哀愁。西风、落叶、明月、山泉、苔藓这些自然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宁静、肃穆的场境。尤其是“西风落尽贝多叶,明月自来天竺山”一联,既写季节变化,又刻画了月光下的山水景色。让人感受到一种时间的无情流逝。
尾联则转换视角,由自然转向了动物——孤猿,表现出诗人的同情心。诗人以孤猿对斜阳的依恋来表达自己对岁月的留恋之情,同时又暗含人生哲理,揭示出生活中的各种遗憾。“孤猿亦有斜阳恨,莫道三声是等闲”深化了整首诗的主题,为作品增加了厚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翻经台》是唐代诗人赵湘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翻经台周边的景色和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崇敬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方面:首先,《翻经台》这首诗创作于唐朝,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次,赵湘在创作这首诗歌时,他的生活并不如意,他的官场生涯并不顺利,因此他选择了逃避现实,寄情山水之间。最后,唐朝是一个崇尚佛教的国家,许多文人墨客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赵湘也不例外。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佛教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生活的哲思。
去完善